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研究的影响

【摘要】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环境里和古代学术史上,小说,都被认为是不入正统之流,不登大雅之堂的,甚至被视为“闲书”和“诲淫诲盗”之书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进程上,小说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并最终确立其在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进程中一部开山之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

【关键词】古代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研究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出版之前,由于像上述梁启超等维新派发动的“小说界革命”对小说的推崇宣传,还有“五四”运动对白话文的提倡,小说已被世人关注,对于小说研究的有一些成果面世。中国最早冠以“小说史”的是王钟麟的《中国历代小说史论》(1907),还有黄人的《中国文学史》也将小说列为专章。在这之前,还有张静庐的《中国小说史大纲》(1920),此外还有郭希汾根据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编译的《中国小说史略》(1921),引用了外国小说史的论著,对中国小说史起到启示作用。还有庐隐的《中国小说史略》(1923),庐隐是受益于鲁迅小说史课程的,所以她的《史略》是受着鲁迅的影响而产生的。

一、以“杰构”奠定史书框架。

论及鲁迅史略》面世后的影响,在这近九十年里,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史的论著众多,但是除了依靠新的材料考证、或引进新批评方法评论小说之外,其框架绝不大部分都出自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在1936年,阿英说:“从这本书(《史略》)出版以来,差不多已十余年,虽时有作者,然大都蓝此,所谓‘杰构’终竟是未曾见”1956年阿英又说:“直到现在,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年了,在小说史著作方面,我们也还只有这部值得夸耀,又经得起长期考验的书”。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有1960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学生集体编著的《中国小说史稿》。1978年《中国小说史稿》由北大师生修订为《中国小说史》,还有1979年南开大学中文系编著的《中国小说史简编》,都是依照《中国小说史略》的框架。陈平原甚至感叹:“在中国小说研究领域,至今仍处在‘鲁迅时代’”。

二、以“史识”重建研究思路。

在五四前后的阶段,小说观念因梁启超等人对小说这种文体评价的提高,小说被视为改良社会的工具法宝。而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重新解读,很多提倡小说革命的学者,对中国古代小说还是持否定态度。但是鲁迅却不那样认为,他认为小说不是教化世人的工具,也不是仅供消遣的闲书。在鲁迅之前,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基本停留在对个别作家作品的点评上面,或者是整理一些史料。而鲁迅认为文化史料的整理,不能代替文学史研究本身。他看过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后说:“郑君所做《中国文学史》……我曾与《小说月报》上见其关于小说者数章,诚哉滔滔不已,然此乃文学史资料长编,非‘史’也。但倘有具史识者,资以为史,亦可用耳。”(1932年8月15日致台静农信)。所以他认为要进行研究,除了具备充足的史料之外,还要具备“史识”。因此鲁迅就致力于重新建立对小说史系统的研究思路,也即是他所说的“史识”。他将古今中外的各种分类方法和思路整合,以朝代为经,以小说类型为纬,将小说类型的演进作为叙述框架,这一思路,“使中国小说史的研究摆脱了原先作家作品点评赏析和传统方式,走向综合性的整体把握”。这是《史略》赋予中国小说研究现代学术品性和构建研究科学体系的表现。

三、开创小说类型研究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后世小说研究在体例上影响最深的應该算是对小说类型的研究。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鲁迅对纷繁复杂的小说进行了辨析归类,包括文言小说及白话小说,这些小说体裁庞杂,要进行梳理、分类,难度极大。鲁迅参照的前人的做法,比如说《醉翁谈录》将小说分为烟粉、灵怪、传奇、朴刀、杆棒、公案、神仙等。明代胡应麟则分出以下几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并一一举例说明,虽然没有进一步的理论说明,但也能让人把握各类型特点。而鲁迅分为讲史、神魔、人情、世情、才学、讽刺、谴责、狭邪、侠义、公案等。其中对“谴责小说”的归类的分析,还命名了“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对后世研究者产生了极大影响,一直被沿用。比如2007年6月出版的《中国小说通史(清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里面就仍沿用了神魔、世情、历史、侠义、狭邪等分类概念。还有齐裕焜的《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1990年第一版,2008年第四版,敦煌文艺出版社)里也用了神魔、人情、讽刺、公案等概念。有论者说:“《史略》的分类法与所采用的类名,对后世的小说研究影响极大,乃至成为相互交流的学术话语,几乎无人能摆脱它们的羁縻。”。

四、结语。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只有在《小说史略出版后的十多年间,郑振铎、孙楷第先生等的努力,对古代小说的搜集、出版研究,确实出现过一个繁荣期。他们的成绩,仍有惠于今人,此后却遗响寂然了。”这是1985年陈新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评判,虽然到现今2011年,距离《中国小说史略出版近九十年了,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史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和出版的著作越来越多,但是仍不可否认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上,乃至中国现代学术发展进程上的影响。因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可以说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真正意义上第一部成熟作品。阿英在《关于<中国小说史略>》(原载《文艺报》(1956年第20号)里说:“《中国小说史略》的产生,不但结束了过去长期零散评论小说的情况,一直到‘五四’前夜的《古今小说评林》,否定了云雾迷漫的‘索隐’逆流,如《红楼梦索隐》《水浒传索隐》,以及牵强附会的民族论派,也给涉及小说的当时一些文学史杂乱堆砌材料的现象进行了扫除。……最基本也是最突出的,是以整体的演进观念,披荆斩棘,辟草开荒,为中国历代小说创造性的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图。”郭沫若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誉为“双璧”,以分别代表着中国小说史学科和中国戏曲史学科的开创之作。

【参考文献】。

[1] 曹聚仁. 鲁迅评传[M]. 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

[2] 鲁 迅. 鲁迅全集:杂文卷[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3] 陈平原. 小说史:理论与实践[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 孔庆东. 正说鲁迅[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9.

[5] 周建人. 回忆大哥鲁迅[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

赵继伟,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