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及移动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在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高校也不例外。

媒体是一柄双刃剑,既方便了大众,同时又带来了不利影响,尤其是给大学生带来的安全隐患亟待高校教育工作者解决。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安全教育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依托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及移动通讯技术而产生的新媒体在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安全问题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学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值得深入研究。

一、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

就现阶段来讲,新媒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为依托,以有线或无线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送的一种媒体形态[①]。

媒体是以新兴技术为依托而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

对于大学生而言,常用的新媒体形式主要有QQ、微博、博客、微信、飞信、大学生手机报等等。

二、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相较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又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内容的数字化 数字化就是将各种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将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

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显著区别便是数字化,传统媒体传播都依赖于特定的载体,比如报纸需要依托于纸张,而新媒体传播的载体不再具有特定性,比如QQ,电脑可以运行,手机亦可以。

此外,新媒体传播的格式也具有多样性,既可以是传统的文字、图片也可以是新型的视频、音频等。

(二)环境的虚拟性 在环境的塑造上,新媒体与现实社会不同,新媒体是靠无形的的数字化和虚拟化的信息实现的,再通过此类信息将不同的用户联系起来,营造一种用于沟通与交流的虚拟环境。

(三)主体的交互性 传统媒体传播方式为传播主体单向发布消息,受众被动接受,传播方向具有单一性,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界限明显,而新媒体打破了这一传统。

由于网络、智能手机等新通讯技术的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发布者又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互动性相较于传统媒体显著增强,传播方向不再具有单一性,传播主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从而实现了信息传播主体的交互性。

(四)传播的快捷性 传统媒体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发布到反馈要经过层层程序,因此传播速度较慢,而新媒体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发布到反馈实现一体化,使得信息在采集、整理、分析后能够及时发布,并能够迅速得到反馈,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从而确保了信息的更新速度和反馈速度。

三、大学生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已经逐渐退出大学校园, 9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角,相较于80后,90后大学生又有自身独有的特点。

(一)生活经验缺乏,社会阅历不足 当代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且家庭条件较优裕,从小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责任担当和独立意识较差,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此外,在读大学之前,学生多以学业为重,很少接触社会,故社会阅历不足。

(二)维权意识增强,但法律知识淡薄 大学生在入校之后都会接受一定程度的法律基础知识学习,因此,大学生在受到侵害之后首选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是,毕竟大多数大学生非法学科班出身,接触的都是基础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淡薄,因此,对法律知识的理解难免出现偏差,不能很好的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小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加之父母的溺爱,遇到挫折大多由父母代为解决,但是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开始独立,心理也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

由于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遇到突如其来的挫折或者打击,不能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调节,而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

近年来,因学业困难、经济压力、感情受挫、就业压力等挫折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而自杀、自残的案例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四)智商、情商发展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在进入大学之前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少,不懂得谦让、分享和包容。

此外,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小学至高中,仅以学习成绩好坏来衡量学生,主抓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情商的培养。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 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应当包括两方面: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又可以包括身体安全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改革不断深入,影响大学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多,而且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加之大学生以上特点,使得大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一)不法分子的煽动、利用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加之大学生青春年少,富有生机,正义感强烈,生活经验缺乏,社会阅历不足,不能辨别信息的真假,遇事不够冷静,容易被激怒,这一点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利用,不法分子将其目标瞄向了高校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加之大学生又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充分利用新媒体数字化、虚拟性、交互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领域进行腐蚀和侵袭,煽动大学生参与暴力事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网络诈骗频发 网络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主要的诈骗方式有黑客通过病毒入侵盗取虚拟财产、网友欺诈等方式,网络诈骗不同于一般的诈骗,需要借助互联网,现在新媒体出现又带来了新的网络诈骗形式,比如网银诈骗、QQ中奖、电信诈骗、电商欺诈等。

由于大学生生活经验缺乏,社会阅历不足,以及存在贪小便宜的心理,故极易相信此类诈骗信息,这也是为何大学生网络诈骗的高发群体的原因。

(三)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也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大学生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遇到突如其来的挫折或者打击,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调节,而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网络诈骗等新的诈骗形式出现,而且频率较高,大学生作为受害者,要么被骗财,要么被骗感情、骗色。

被骗财之后大学生因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大多会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但毕竟法律知识不足加之网络诈骗案件难以侦破,故大多情况下财物难以追回。

大学生通过网络被骗感情、偏色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由于大学生存在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的情况,如若被骗感情、骗色之后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理,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四)沉迷网络,身体健康让人担忧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目标清晰,以学业为重,自制力强,不会沉迷网络,但是,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失去目标,陷入迷茫,加之宽松的学习环境,充裕的课余时间,自制力开始弱化,开始沉迷于网络

沉迷网络除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之外,还会导致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比如视力下降,肥胖等等,这也是为何大学生体育达标测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能达标的原因之一。

五、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安全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安全教育也遇到了新问题、新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摆在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思想引领作用 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实现思想引领。

辅导员应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听信网上的谣言,做到不传谣、不信谣,注意分辨网上信息的真假,遇事冷静,弄清事实真相之后再行动,以免被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利用。

(二)加强网络防骗知识教育 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上当受骗,尤其是新生,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要加入网络防骗知识教育环节。

入学后辅导员要利用好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网络防骗知识教育,亦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比如借助微博、QQ、微信、飞信等新媒体载体发布常见的网络诈骗案例、方式,定期发布防骗知识手册等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学校保卫处老师、派出所民警、专家等定期为学生开展防骗知识讲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等等。

(三)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其中多起事故是由大学生心理原因引起的,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当被重视。

由于大多学生不愿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反而喜欢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载体上与老师互动,高校教师应多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载体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予以疏导。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及时对心理困难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四)呼吁大学生远离网络 大学生沉迷网络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也是当今高校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同学的注意力从网络转向户外活动,多从事户外运动。

对自制力差的同学可以采取夜间断网、限制上网时长等方式解决大学生沉迷网络的问题。

媒体的出现,既为大学生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又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任重而道远,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将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 (9) . [2]邓国林.论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6).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