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儿肺炎喘嗽的中医诊疗理论

摘 要:小儿肺炎喘嗽是中医儿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发病迅速、转化快,如果不加以及时治疗甚至能够导致肝风内动、邪窜心包。 作文 /zuowen/。

关键词:小儿 肺炎 中医 诊断 治疗 理论。

1、小儿肺炎喘嗽病因病机  肺炎喘嗽病发病多由内外因相互作用而生。外因多因外感六淫、内蕴痰浊;内因则多属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抗病力弱。古代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于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脾失运化,痰湿内生,上壅于肺,肺气被遏,宣畅功能失调故发。《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有:“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之言。均指出痰饮壅肺为肺炎咳嗽病机之关键[1]。痰饮壅肺故咳喘多痰,痰与喘病证相协,气喘致痰上壅,而痰盛又能加重气息喘急。  2.小儿肺炎喘嗽的辨证  2.1常证  2.1.1风寒闭肺证  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气喘鼻煽,痰稀白易咯,可见泡沫样痰,或闻喉间痰嘶,咽不红,口不渴,面色淡白,纳呆,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2.1.2风热闭肺证  发热恶风,头痛有汗,鼻塞流清涕或黄涕,咳嗽,气喘,咯黄痰,或闻喉间痰嘶,鼻翼煽动,声高息涌,胸膈满闷,咽红肿,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面色红赤,烦躁不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2.1.3痰热闭肺证  发热,有汗,咳嗽,痰黄稠,或喉间痰鸣,气急喘促,鼻翼煽动,声高息涌,呼吸困难,胸高胁满,张口抬肩,口唇紫绀,咽红肿,面色红,口渴欲饮,纳呆, 便秘,小便黄少,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毕业论文   2.1.4毒热闭肺证  壮热不退,咳嗽剧烈,痰黄稠难咯或痰中带血,气急喘促,喘憋,呼吸困难,鼻翼煽动,胸高胁满,胸膈满闷,张口抬肩,鼻孔干燥,面色红赤,口唇紫绀,涕泪俱无,烦躁不宁或嗜睡,甚至神昏谵语,呛奶,恶心呕吐,口渴引饮,便秘,小便黄少,舌红少津,苔黄腻或黄燥,脉洪数,指纹紫滞。  2.1.5阴虚肺热证  咳喘持久,时有低热,手足心热,干咳,痰量少或无痰,咯痰带血,面色潮红,口干、口渴欲饮,神疲倦怠,夜卧不安,形体消瘦,盗汗,便秘,小便黄少,病程迁延,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2.1.6肺脾气虚证  咳嗽日久,咳痰无力,痰稀白易咯,气短,喘促乏力,动则喘甚,低热起伏,面白少华,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自汗,纳差,口不渴,便溏,病程迁延,反复感冒,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苔薄白,脉无力或细弱,指纹淡。  2.2、变证  2.2.1心阳虚衰证  面色苍白,唇指紫绀,呼吸浅促、困难,四肢不温,多汗,胁下痞块,心悸动数,虚烦不安,神萎淡漠,小便减少,舌质淡紫,脉疾数、细弱欲绝,指纹紫滞。  2.2.2邪陷厥阴证  壮热不退,口唇紫绀,气促,喉间痰鸣,烦躁不安,谵语狂躁,神识昏迷,口噤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抽搐,舌质红绛,脉细数,指纹紫。  3.小儿肺炎喘嗽的治疗。

作文 /zuowen/   3.1、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主法。[2—3]开肺以恢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为要务,宣肃如常则咳喘自平。若痰多壅盛者,须降气涤痰;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者,佐以活血化瘀;肺与大肠相表里,壮热炽盛时可用通下药以通腑泄热。出现变证者,或温补心阳,或开窍熄风,随证施治。病久肺脾气虚者,宜健脾补肺以扶正为主;若是阴虚肺燥,余邪留恋,用药宜甘寒养阴、润肺化痰,兼清余邪。  3.2辨证施治  3.2.1 风寒闭肺证  治法:辛温宣肺,止咳平喘。主方:华盖散加减。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桔梗、紫苏子、桑白皮、陈皮、半夏、甘草。  3.2.2风热闭肺证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主方:身热较甚而咳喘不剧者,银翘散主之;热邪偏重,伴有频咳、气促痰多者,麻杏石甘汤主之。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淡豆豉、薄荷、芦根、桔梗、牛蒡子、生石膏、麻黄、杏仁、炙甘草。  3.2.3痰热闭肺证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主方: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常用药: 炙麻黄、生石膏、杏仁、葶苈子、紫苏子、桑白皮、黄芩、金荞麦、天竺黄、生甘草。  3.2.4毒热闭肺证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主方: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黄连、黄芩、栀子、生石膏、生地黄、知母、玄参、连翘、虎杖、生甘草。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3.2.5 阴虚肺热证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玉竹、桑叶、百合、麦门冬、地骨皮、天花粉、生地黄、玄参、川贝母、生甘草。  3.2.6 肺脾气虚证  治法:补肺益气,健脾化痰。主方: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药:党参(或人参) 、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炙黄芪、防风、半夏、陈皮、五味子、焦神曲。  综上所述,肺炎喘嗽患儿由热致病,热致气郁,热炼痰蓄,气郁血瘀,形成热、郁、痰、瘀四者相连的病机演变。痰和瘀均为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基于这一认识,在治疗肺系疾病方面,注重痰和瘀的成因及二者的相互联系,运用气血津液辨证理论,将调气、行血、化痰、通络等治法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安肺的目的。

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1]何丽超,辨证施治小儿肺炎喘嗽152 例[ 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 30 (5) : 15–16.[2]阮丽琼,小儿肺炎喘嗽辨证施治浅识[ 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 21(1) : 96.[3]王伟伟,刘霞,小儿肺炎喘嗽从瘀论治[ J ].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24) : 347—348.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