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知名专栏作家.国内个性专栏 知名专栏作家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1931年,沃尔特李普曼在结束了《世界报》社论版主编的职务后,接受《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聘请,撰写“今日和明日”的专栏,每周两次,后又在《新闻周刊》开此专栏,前后持续30多年之久(1931—1967),他于1967年3月25日写完《新闻周刊》最后一期专栏文章时,是78岁。

“今日和明日”专栏成为20世纪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专栏,并通过“专栏辛迪加”在美国及世界各国200多家报刊上刊登。

拥有读者近5000万人,“整整三代人都靠沃尔特李普曼指点政治事务的迷津”。

“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

这使他与《纽约邮报》的戴维.劳伦斯、《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马克.沙利文和《巴尔的摩太阳报》的弗兰克.R.肯特成为了20世纪严肃型政治专栏的四大代表性人物。

詹姆斯・赖斯顿:《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此人被认为是时报的一大功臣。

他逝世之日,时报在头版撰文,称之为“一位举足无双的报人”和“美国新闻界的巨人”。

他开创了时报社论版对页。

在1971年9月26日开始推出的社论版对页上,每天收录有攻击之语,对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白宫、国务院、国会、最高法院、法律制度、天主教和其他宗教、大学、教育制度、社会和种族关系、企业界、婚姻、两性关系、艺术等。

他更大的贡献是以太阳一般的吸引力吸引了全国最优秀的传媒人才围绕在他和时报的周围。

在尼克松访华前夕,时任《纽约时报》副社长的赖斯顿访问北京时,从北京发出的题为《中国来信》的系列文章发表后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在美国掀起一股中国热。

他工作到80岁时才退休。

托马斯・L・弗里德曼:《纽约时报专栏作家,1978年在牛津大学获得现代中东研究哲学硕士学位,1995年起为《纽约时报》撰写“外交事务”专栏

他视野清晰,以广泛报道为基础,评论了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刚过50岁的他已三次获普照利策奖。

他的10篇获奖作品是:(1)“第三次世界大战” (2)“恐怖主义搏弈理论” (3)“中东东部” (4)“我们都孤独” (5)“在巴基斯坦,这是圣战” (6)“真正的战争” (7)“现实世界的公正” (8)“不问什么……” (9)“亲爱的沙特阿拉伯” (10)“赤裸的天空”。

戴维・布罗德:《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

曾任《华盛顿邮报》的首席政治记者,1973年以其政治时评获得当年“普利策新闻奖”,现在被称为“美国最受人尊重的专栏作家”。

微音:50年代以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的身份到第一线采访,曾经采访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伟人。

在他的笔下,广东的民俗风情、社会变迁被刻划得生动尽致,入木三分,在叙述中有批评、在讴歌中见形象。

其中《毛主席在棠下社》、《广州街头寻“美军”》等一系列作品,被称为新闻作品的典范之作。

从1980年代开始,他每天早上都会从家走路到上下九文昌路的广州酒家,每天在固定的地方与别人“搭台(茶桌)”聊天,因为这样可以互通感情,交流信息。

直至80多岁的高龄,他还是喜欢到茶楼饮茶闲聊,从中了解社会动态。

他有句口头禅叫“微它一微!”。

国内个性专栏      上世纪80年代   贾平凹在《西安晚报》开设的《陕西小吃小志》专栏,   流沙河在《星星》诗刊开设的《台湾诗人12家》,   毕熙东在《中国青年报》开设足球评论专栏

上世纪90年代   王俊(大仙)在《足球》报开设足球评论专栏;   大仙(王俊)在《北京青年报》开设的《三里屯泡吧》专栏;   余秋雨在《收获》杂志开设的《文化苦旅》专栏;   张承志在《花城》等杂志开设的不叫专栏专栏;   徐江在《文友》杂志开设的文化酷评专栏;   燎原在《星星》诗刊开设的当代诗史专栏

新世纪   王朔在《三联生活周刊》开设的文化酷评专栏;   贾平凹在《华商报》开设的世界杯足球评论专栏;   于坚在《昆明晚报》开设的世界杯足球评论专栏;   韩东在《新周刊》开设的人物专栏;   李敖在凤凰卫视开设的脱口秀专栏……。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