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及其传承路径探析

摘 要: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它在培养侗族儿童自尊、自信、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多样性思维及文化包容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侗族文化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压力,使得侗族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为此,应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幼教机构为平台,倡导由家庭积极支持配合的学前教育侗族文化传承路径,以期促进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侗族文化传承学前教育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1)05-0107-04。

一、问题的提出。

侗族属于古代百越支系,已有2 500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黔湘桂毗邻地区,人口三百万左右。以贵州锦屏清水江为界分为南侗和北侗,南侗相对北侗与外界接触少,故较完整地保存了侗族文化(简称侗文化),现存最大的侗族聚居区是黔东南州黎平县①。

侗族是一个极富生存智慧的民族侗族人民(以下简称侗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自然建立了和谐共生的关系,形成了温婉善良、勤劳质朴、遗世独立的品质与心理特征,创造了极为丰富和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正如学者徐新建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从来没有哪个年代像今天这样使人类诸文化类型在一体化背景中趋同得如此厉害,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使千年承继的古老传统失落得如此迅速,与此同时又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迫使人类普遍产生出如此强烈的心灵飘荡恐慌和使价值重建的愿望。”[1]随着黎平县旅游业的开发和打工浪潮的不断冲击等因素,黎平县的侗文化传承也出现了断裂。侗文化有着重要的德、智、美、体、劳等教育价值,也是侗族地区儿童知识技能获得、情感态度发展、自我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源泉。因此,充分认识侗文化教育价值,选择切合实际的传承路径势在必行。

二、侗文化传承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传承机制,使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等特征”[2]。“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3]。民族文化传承既有领域上的内涵,也有内容上的内涵。前者包括世界各民族文化传承,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文化传承,某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后者包含整体民族文化传承和局部民族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在人类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永续的先决条件,是个人发展、成长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言,如果人类所有的物质都被摧毁了,世界还可以重建;如果人类所有的知识文化都被摧毁了,世界将回到洪荒时代。这足以表明文化传承的根本价值。侗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儿童成人的文化土壤,是活榜样,是活教材,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1德育价值。

侗人崇尚山山水水,认为,“山林是主,人是客”。因而一直与自然保持着和谐的关系。侗人认为,各族人民是一家,因而养成了大家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品质和行为方式。侗人长期流传着“饭养身,歌养心”以及“汉家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的谚语。侗族是个爱歌、擅舞的民族,被称为舞的海洋,歌的故乡。侗族歌舞记录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表达了侗人的情感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侗人乐观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侗族歌舞培养了一代代侗族儿女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生活态度。

2智育价值。

文化丰富多彩,繁华似锦,在很多方面都有独到的造诣。虽然侗人在1958年才创造了侗文,但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丰富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得以代代相传。侗文化在建筑、音乐、舞蹈、绘画、雕刻、饮食、服饰、稻作、手工、诗歌、童谣、信仰等方面都有高度的发展,且极富特色。如:侗人心灵手巧,不废一钉一铆就建造了鼓楼、风雨桥等建筑;侗人喜吃糯食,有独到的糯稻种植技术;侗人喜吃酸食,研制了独特的腌制技术;侗人喜唱歌跳舞,有被世人誉为“天赖之音”的侗族大歌;等等。可以说,侗文化包涵着极为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技能多呈现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3美育价值。

侗族是一个富有诗意特色的民族,是一个爱美和擅长创造美的民族侗人心灵手巧,为自己创造了如诗如画的生活美境。一方面表现在服饰、居住环境、歌舞活动的外形美。侗族服饰极为讲究,无论简装还是盛装,均图案精美,做工考究。侗人村寨建筑极富特色,建寨之前必先建寨门、风雨桥、鼓楼三种标志性建筑,这三种建筑形态优雅,与侗人居住房屋干栏式吊脚楼相映成趣,浑然一体。村落依山傍水,高低、左右、前后布局错落有致,远远看去,集朴实、灵美、静雅于一体。侗人常常举行大型歌舞活动表达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的愿望和追求,这些歌舞有着深刻的审美意蕴。侗歌造诣极高,类型多样;侗舞姿势优美,常常歌舞相伴。此外,侗戏、藤编、彩绘等都体现了侗人深刻的审美思想。另一方面表现在精神的内隐美。侗人有着勤劳善良、遗世独立、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侗人之间也和睦相处,相互扶持,亲如一家。

4体育价值。

侗人常常在生产之余以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活动多以四季节日、村寨庆典、婚丧嫁娶等为依托而展开。如鼓楼大歌、抢花炮、多耶(双层圈舞)、芦笙踩堂、竹筒舞、行歌坐月、舞春牛等等。也有劳动之余的休闲活动,如草球游戏、摔跤、玩山走寨、三三棋游戏等等。这些传统活动既有着浓厚的娱乐价值,也有着极高的体育价值,促进了入们身体的锻炼、智力的发展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是一种有益身心的浸润式教育活动

文化侗族儿童知识和技能获得、自尊和自信养成、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培养、多样性思维和文化包容能力形成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侗文化为华夏文化的繁荣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历史证明,任何单一民族文化如果没有其他民族文化的滋养,只能导致这个民族文化的消亡。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有赖于56个民族文化,因为正是这56个民族文化,才有华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才有华夏文化的繁荣与璀璨。各民族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它在各族儿童成人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前教育与侗文化传承

黎平县文化传承因缺乏有力的政府导向、财政支持、社区空巢及失序、隔代家庭护养等因素而出现了断裂。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路径形成学前教育文化传承的合力。

1以政府为主导。

(1)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少数民族教育法是影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我国台湾地区,自从1998年台湾“立法院”实施了台湾《原住民族教育法》以后,有力地提高了台湾原住民族教育法制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原住民族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原住民族教育立法的进程,发挥了其他法律法规不能产生的重要作用[4]。我国现在还没有少数民族教育法,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教育条例》、《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条例》等的地方法规也只有十几项,更别说学前少数民族法律法规了,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学前侗族教育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务必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但是文化传承不是口号,必须建立健全侗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侗文化教育的发展。针对现状,黎平县政府应制定专门的侗文化教育条例,同时在行动中支持侗文化教育,在财政上扶持侗文化教育

(2)建立健全侗文化专项资金,提供财政扶持。

黎平县政府在《黎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组织编写地方人文、地理、历史、侗族风情、侗族文化侗族建筑等教材……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系列,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保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5]。虽然制定了规划纲要,但由于没有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侗文化教育收效甚微。政府在侗文化传承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中央到地方应建立专项资金,用以促进侗文化传承

2以社区为依托。

(1)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普及教育知识,并帮助隔代抚养家庭做好侗文化教育工作。

针对现在隔代抚养多的情况,社区居委会应担起重任,大力宣传科学养护和教育儿童的知识,并时时关心隔代家庭抚养问题,帮助年老者对儿童进行教育和养护。

(2)利用民间活动,组织村民互助教育小组,形成社区侗文化传承大环境。

侗族村寨多由房亲组成,相互之间存在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进行一些侗族娱乐活动。如侗人酷爱唱歌,儿童一生下来父母和村寨村民便会为其组织歌班,并让儿童定期到歌班学习侗歌;侗族村寨一般每年都有1~2次讲侗款活动,宣扬友爱、团结、互帮互助、热心公益精神和部分问题的处理办法等。这些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儿童通过活动,了解一些规则,学习一些知识技能,并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方式、认知方式及为人处事的态度等推进社会化进程。这些都是传统的社区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成了侗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继续发挥这些民间活动的侗文化传承作用,组织村民互助小组将是一条有效的侗文化传承路径。

(3)通过侗族节庆活动,对儿童进行全身心的浸润式教育

侗人的节日繁多,一年有二十来个节庆日。他们根据节日的重要程度,或进行全村寨的大型庆祝活动,或进行房族内的庆祝活动,或在单个家庭里庆祝等。参加这些活动儿童能深刻地感受侗文化精神,培养其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感。

(4)建立和保护侗文化公共资源场所,充分挖掘其教育效能。

黎平是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无论是非物质文化还是物质文化方面,都拥有丰富的资源。如果能进行有效的筛选和组织,就可以成为有益的教育素材。如述洞独柱鼓楼、肇兴鼓楼群、堂安民俗馆、地坪风雨桥、迎龙风雨桥、高近古戏台等多处侗文化名胜地就是很好的教育园地。

(5)借助于旅游,组织侗族歌舞等少儿表演队,进行侗文化的渗透。

因为旅游的发展,很多旅游村寨有表演队,儿童参与其中或在旁观看,就可耳濡目染习得部分侗文化

(6)调动寨老和歌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作用。

寨老和歌师在村寨中拥有极为受人尊敬的地位,并掌握了丰富的侗族传统文化,因此,积极发挥寨老和歌师的文化传承作用是极为必要的。对寨老及歌师等侗族优秀文化继承者应发放财政补贴,调动其积极性,并组织他们定期对儿童进行侗文化教育

3以幼教机构为平台。

乌申斯基曾说过,“唯有民族性的教育才是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富有生命力的工具”[6]。幼教机构是学前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7]在侗族地区开展学前文化教育工作,应首先明确其侗族教育的概念与内涵。侗族教育是指以侗族为主要对象、以侗文化为重要内容、以侗语和汉语教学为重要形式培养受教育者国家认同侗族认同相统一的教育[8]。

(1)加强侗族儿童学前教育,培养自我认同民族认同感。

自我认同是社会与自我互动的产物,是个体在意识中经过反思性投射形成的对自我较为稳定的认识和感受,它包括世界观和价值观等[9]。民族认同是对自己民族身份的主观承认,表现为对本民族行为规范、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归属感,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10]。有学者指出,如果我们希望在文化、种族、语言等方面处于边缘地位的儿童认可其民族价值,希望他们成为能容纳各种文化的世界主义者,并致力于促进社会、国家及世界更公正和更人道,那么,我们必须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认同感[11]。

学前期是培养儿童自信、自尊、自我认同民族认同的最好时期。应注意儿童最初脱离家庭、尝试着进行社会性交往时的文化适应问题,创设家庭与幼教机构的文化调适中转站,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生活。如可依托侗族的各种节庆活动侗族传统歌舞、儿歌童谣、风俗习惯、饮食、服饰、建筑等进行环境创设和各种活动,帮助儿童感知和体验民族文化。同时大力挖掘侗族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感知和学习,在积累丰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对侗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融合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整合汉族及其他民族文化,以培养儿童的多样性思维及欣赏和接纳其他文化的能力。

(2)开发学前文化教材与读物,构建学前多元文化课程体系。

多元文化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一场教育改革,一个持续不断的教育过程[12]。多元文化教育或课程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是通过承认各种文化的公正和平等实现的,进而公正地对待他人和其他文化、种族和国家的价值和理念。所以,我们应重视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理念与精神的个体[13]。为此,在黎平大力开发幼儿园侗文化教材与读物,构建适合本地幼儿园多元文化的课程,以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是极为必要的。

(3)充分认识侗语价值,进行双语教育

赫尔德认为,“语言是一座人类思想的宝库,藏有每一个人以自身的方式作出的贡献,它是一切人类心灵持续活动的总和”[14]。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锤炼出来的文化载体,是人类交往、娱乐和劳动的工具,语言承载着人类的文化成果,记载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每种语言都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反映着不同的认知特点、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的精神和信念。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目前,我国协调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方式是进行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双语教育是侗语传承的主要方式。学前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其次为小学低年级,再次为小学高年级,然后是初中以及高中,相比而言,最难习得的时期是成人期。因此,加强双语教育特别是学前双语教育是侗文化传承的关键。

(4)拓宽引进教师渠道,加强教师培训。

针对目前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太低的情况,可分批分期进行培训。同时引进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任教,带动本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还应对现有幼儿教师进行侗文化培训。另外,公办幼儿园应发挥积极带头作用,帮扶乡村幼儿园和学前班,以促成其获得良性发展。

(5)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

少数民族教育除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之外,还应该培养其成为本民族文化传承人,成为一个具有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认同感的世界公民。幼教机构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反映这一教育宗旨,既要对办学水平、教育水平进行评价,也应该考虑对侗文化传承结果的评价,并科学采纳社区、幼儿教师、家庭及儿童等的意见与建议,及时调整侗文化教育的步伐,以促成科学评价的形成。

4家庭积极配合。

家庭教育儿童成人的起点,是儿童出生后第一个接触的环境,父母是儿童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儿童教育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在抚养儿童教育儿童的过程中,父母同时也在教育自己。侗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其精髓已积淀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耳濡目染,儿童不仅习得了一些侗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对侗文化民族认同感,更习得了父母的勤俭质朴、温婉善良的品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