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中的位置】 电视新闻中的特技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南京零距离》栏目,收视率一路飙升,位居南京地区所有电视节目AC尼尔森收视率排行榜之首,成为南京地区影响力可与CCTV《新闻联播》收视率相媲美的新闻节目,其在2003年11月创下的上亿元拍卖价更是给传统的新闻节目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随即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民生新闻”热,如:河南电视台的《都市报道》、《民生大参考》,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福建电视台的《现场》以及南方电视台的《直播60分》等栏目

民生新闻的“民生”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新闻传媒的经济属性逐渐得到了认可和重视,并逐步走向市场化,转换成“既是喉舌又是产业”的角色定位,直接引发了电视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传播态度也由传播者本位逐步转变为观众本位,实现了电视新闻从单纯的信息传播向双向的交流、监督、服务功能的转化,还原了大众传媒的本来面目。

从央视的《实话实说》到河南的《民生大参考》、江苏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的《第一时间》等,这些“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民生新闻,都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贴近百姓这一特征。

题材贴近百姓      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多以关注身边的百姓故事为题材,将百姓作为新闻的主角,让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尽管这些“小人物”和“小事”难以在节目中产生轰动效应,但百姓身上无“小事”,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来反映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从中实现其他新闻栏目无法触及的领域和作用。

这种地域和公众的贴近性已经成为一种竞争策略和价值追求。

综观这一特色,从栏目的名称和口号上就可以直观地显现出来。

如河南电视台的“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南方电视台的“追踪热点,关注民生”。

北京电视台的“心疼老百姓,为百姓说话”等。

媒体和受众的互动模式      传统的媒体与民众是一种单向的互动,即“我播你看”制作模式。

媒体被动地等待着受众的来信、来电,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广阔的新闻素材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制成节目传播出去,实现所谓媒体与民众的互动。

民生新闻则改为“全民互动”传播模式。

其具体做法就是全民参与制作

直播手段的大量运用。

以往的新闻,都是记者追踪线索,到事发现场进行拍摄采访,再经过后期剪辑之后呈现给观众,其中多多少少带有记者自身的主观色彩。

而现在,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新闻栏目除了通过主持人现场口播和与现场记者电话连线的方式,实现正在发生的事件与直播同步外,卫星直播车也开始了大量运用,在直播过程中,对于突发重大事件,可以随时通过直播车,实现直播室与新闻现场之间的同步传输和同步报道,使观众产生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同时展示了事件全貌,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调动注意力,使观众产生参与感,充分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参与节目制作制度。

在报道形式上,民生新闻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观众,保证市民的高出镜率。

随着电视摄像设备的普及,经过简单的培训,市民完全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可以挑选一些有思想、有业务能力的市民,作为通讯员,发挥其机动灵活的特点,随时用摄像机把所遇到的突发新闻拍下来。

还有些地方台征用群众自己“DV”所拍摄的资料,经过后期编辑处理和审查后播出。

如河南电视台创新组建了“DV”俱乐部,在公共频道开辟了长达30分钟的主打新闻栏目《DV观察》,其纯现场的原生态展现和无配音播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平民”视角开办电视新闻节目的首创之路。

这一方式的创新,不仅为节目的选材和制作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资源,降低了成本,而且也从资源本身保证了新闻的“原汁原味”,使得新闻人与观众处于良性互补、互惠双赢的状态。

与此同时,栏目还可以每天选取一条或者几条新闻,让热心观众自己拍摄和解说,大量运用同期声;还可以找一位或多位具有表达能力的市民,让他们对当天发生的一些新闻进行点评,记者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指导,解说词也退居次要位置,主推鲜活的市井语言。

这样,不但能使受众感到“新鲜”,更重要的是,能以百姓的视觉观察事物再进行评论,使媒体评论摆脱政府“喉舌”的刻板印象。

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让市民讲一些百姓爱听的话,“观众本位”将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独特的“说新闻”,更加“人性化”      民生新闻独特的“说新闻”方式,因放弃了过去传统新闻的全能、全知式视角,与《新闻联播》的播报方式反其道而行之,颇能深入观众的灵魂深处。

这种“说”其实是一种市民话语的体现。

从过去的“第三人称”式的新闻叙述演变为“第二人称”式的采访式叙述,民生新闻节目中的播音员成了主持人,可以说,可以唱,可以坐,可以站,其播音语气和语调全然是生活的原生态,没有做作,没有修饰。

镜头前的主持人完全是带有自由轻松的心态,给观众献上一份丰盛的新闻大“餐”。

他们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平视的、关注的、关心的,摆脱了传统的叙述宏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与尴尬,通过与受众的平等对话回归了客观真实的立场,更加“人性化”。

如《南京零距离》栏目主持人孟非,俨然一副“南京人儿子”的形象。

他“说新闻”时嘴角有点歪,偶尔夹带声“咳嗽”,风趣、幽默、朴实、自然,消解了一般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正经严肃印象,其言行举止在暗示观众,“我和你之间零距离”。

除此之外,民生新闻还具有相当多的表现手法,如采用滚动字幕形式播报官方新闻和本埠新闻,以及现场访谈、现场电话连线、及时消息播报等方式。

同时,节目制作基地也可以根据节目制作的需要,定期举行开放活动,让热心观众来参观、了解节目制作的全过程,与主持人“面对面”,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视新闻制作起到了监督作用,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媒体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

民生新闻的品牌效应      如今用平民意识来作新闻,已成为各个新闻栏目努力追求并实现的目标。

由此而来,民生新闻的品牌效应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以河南《经济生活》频道2004年改版后的《民生大参考》栏目为例,凭借其新颖的编排方式,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平民化的主持风格,在央视《焦点访谈》和地方台强档电视剧的双重压力下,仍然位居当地电视节目收视排行榜前列,并多次推出强化自身知名度的举措,如:采用公交车体广告“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的标语宣传自己;组建“民生艺术团”多次举行“民生文化社区行”系列活动;平时,记者、演员和居民同台联谊,进社区接受咨询、免费服务;首家设立公益募捐“民生博爱 网”,利用电视媒体与网络平台的宣传优势,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开展扶危济困、爱心互助活动。

这些公益之举真正做到了“大民生,大服务”,无形中也提高了栏目自身的美誉度,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还原了本来面目,良好的品牌效应,是否意味着民生新闻已经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地方电视台新闻报道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

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视域过于狭窄,内容流于琐碎,本能难以体现。

百姓生活虽微小,但有时却背景纷杂,牵扯甚广,倘若过分局限于东家长、西家短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关联性,无形中就降低了自身的品位,会让人觉得所谓的民生新闻只是琐碎、肤浅的民间小事,看民生新闻只是看个“热闹”,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其实“新闻”不仅要告诉观众事实“是什么”,还要告诉观众事实为什么“发生”或者如何“避免”。

这就要求栏目制作者采用科学的采访技巧,认真地、客观地、全面地关注和解读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

由此而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执业能力,增加栏目的播出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还有部分电视台采用方言播报形式,目的虽好,更贴近观众,但是,无形之中将新闻局限于一定的地域内,缩小了收看者的范围,限制了电视新闻广泛传播的本意。

“三农”关注的缺失,是电视新闻定位的缺憾。

当前的民生新闻过多地聚焦于电视台本身所处的城市,忽视了对广大农村百姓及“农民工”生活状态的聚焦。

新闻中的“农民”经常处于一种被看望、被关怀、被同情、被帮助、被教育的位置,他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很少有机会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情感和意见,其原因:一是农村的新闻采集成本高于城市且时效性差;二是部分记者观念上轻视“三农”的因素还多少存在;三是多数农民自身缺乏新闻传播意识,因此,增强“三农”意识,加大民生新闻对“三农”的聚焦和投入,是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此方面,河南电视台联合社会力量开辟“社会主义新农村”频道,不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之举。

新闻越权现象屡见不鲜,电视新闻自身职能偏失。

笔者清楚地记得,在某电视台新闻部实习期间,经常陪同老师接热线电话,寻找新闻线索。

每天至少有过半的电话是投诉、来访。

更有甚者,在路上拦截新闻采访车,要求记者为他们伸张正义。

私底下问这些当事人,为什么会想到找记者,他们直截了当地回答:“有冤找记者,好使!”的确,在当今社会里,有许多新闻的产生都源于民间纠纷,故新闻报道很容易被动地介入这些纠纷,加上一些记者出于对当事人的关心,以期劝说纠纷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不自觉地充当了某些职能部门的角色,无形中造成了越权。

因此,如何把握好新闻“中立”与“和谐”这个度,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认真加以研究和对待。

民生”与“国计”的脱轨,有失电视新闻的政治取向。

现在某些民生新闻,往往个把月见不到一条政治新闻,最多是用滚动字幕的形式,将“时政新闻”放在屏幕下方不起眼的地方进行播出。

至于观众能了解多少时政全貌,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

而且,不少制作人片面地认为,老百姓反感政治新闻,硬将新闻中的“国计”与“民生”割裂开来。

其实老百姓只是反感那些僵化的、教条的、高高在上的硬性宣传及古板的形式与内容。

新闻的真正价值在于沟通“民生”与“国计”。

民生”虽不等同于“国计”,但“民生”并不对立于“国计”,往往国家重大决策的出台是为“民生”而来。

如银行存贷款利率提高后,民生新闻较多注重的是提醒市民“如何提前支取定期存折最实惠”,忽略了告诉百姓“国家提高利率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以及“老百姓将会在国家大经济政策调整下得到哪些更多的实惠”等,因此要坚持“民生本位”,自然不能扬弃“国计”。

要善于运用自由、自然、鲜活的表现形式,从民众的视角去寻找、发现、挖掘新闻事件的背景及它的内在和外延价值,向民众提供所关心的、所需要的时政信息。

百姓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搭建一个平台,是民生新闻应该坚持做到的。

总之,民生新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它面向人民大众,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它遵循市场规律,关注“国计”“民生”,对新闻的定义和性质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体现出中国电视传媒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电视新闻中蓬勃向上的主力军。

衷心希望民生新闻能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扬长避短,克服阻力,以更加开放的新闻视野和新闻触角,在政府意志、市场需求、观众满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创新出一个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平台,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编 校:施 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