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面应用生理盐水冲洗量与细菌残留量相关临床研究

作者:于云聚于爱萍郭占山孙世山 【摘要】目的探讨创面应用生理盐水冲洗量与细菌残留量的关系。

方法随机选择31例因外伤需清创的病人,伤口深度均达到或超过真皮层。

常规麻醉,测量伤口面积,确定采样创面组织。

冲洗创面采样、每平方厘米创面生理盐水30ml、40ml、50ml、60ml、70ml、80ml及医生主观认为冲洗干净的用量,在相同条件下冲洗冲洗完毕,分别做创面采样

依次均分为8组,做细菌培养

结果统计学处理显示:肌肉创面残留细菌菌落数:A.第1、2、3(40ml/cm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B.第4(50ml/cm2)、5、6、7、8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A与B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肌肉创面显著性差异的冲洗量最大。

结论按照冲洗量宁多勿少的原则,认为在此条件下的清创术中,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的合适用量50ml/cm2(或不得少于50ml/cm2)。

【关键词】创面冲洗合适用量 创面冲洗是清创术中关键的一步,冲洗量过少,则创面洁净度太低,导致创口的感染、不愈合率上升。

冲洗量过大,则造成资源的浪费,加重创面的医源性损伤。

为了研究合适的冲洗量,设计了在相同条件下,使用不同冲洗冲洗后,创面残留细菌菌落数的比较,当冲洗达到某一个量后,即使增加冲洗量,创面残留菌落数也无明显差异时,这个量即为合适的冲洗量(或不得少于的量)。

2008年8月我院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随机选择了31例因外伤需清创的病人,伤口深度均达到或超过真皮层。

其中男25人,女6人;年龄:16岁—67岁;以脂肪为主的创面11人,以挫伤的真皮为主的创面7人,以腱性(肌腱、腱膜、腱鞘、筋膜、骨膜)组织为主的创面9人,以肌肉为主的创面4人;切割伤7人,挫裂伤24人;入院时间在伤后40—190分钟;伤口内有异物14人,无异物17人。

1.2冲洗采样:在无菌清创室内,先将伤口周围皮肤消毒,注意消毒液不能进入伤口内,常规麻醉,测量伤口面积,确定采样创面组织。

冲洗创面采样、每平方厘米创面生理盐水30ml、40ml、50ml、60ml、70ml、80ml及医生主观认为冲洗干净的用量,在20cm自然落差的条件下,手戴无菌手套轻柔抚拨创面冲洗冲洗完毕,分别用面积1cm2的无菌试子,在创面随机采样,各涂琼脂培养皿。

依次均分为8组,做细菌培养

1.3细菌培养的观察计数:在37℃的CO2恒温细菌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后,用每培养皿分区目测计数法,统计每组、每平方厘米创面残留细菌菌落(直径>1mm)数。

1.4统计学处理:首先计算出31个病例的8组创面残留细菌菌落的平均数,得出8组数据。

使用SAS统计学软件,对8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