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一面旗帜

引言。

2007年6月20日,是菲律宾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陈本显先生永远难忘的一天:他在国务院侨办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所阐述的“菲华三宝”,受到国家领导人及来自全球各地华侨华人代表的高度重视和赞誉。这天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大会全体代表,陈本显有幸被安排在紧靠胡主席的第一排位置。胡锦涛深情地说:“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华侨华人身居海外、情系桑梓,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为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你们为中华民族争了光。中国政府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历史功绩。”。

在大会上,一些国外的侨团负责人纷纷围上前来,热情邀请陈本显理事长到他们所在国华侨华人社团去演讲,介绍“三宝”经验,以作借镜。

2009年1月5日,笔者在菲律宾群岛进行学术考察时,专程赴马尼拉唐人街的菲华商联总会大厦进行了拜访,受到理事长陈本显以及诸位主要负责人的热情接待。拜访之中,陈本显以实际数据和图片资料,形象地讲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菲华商联总会致力于当地民间慈善事业,用捐造农村校舍、组建志愿者消防站以及深入穷乡僻壤为贫苦百姓义诊这“三宝”,积极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与菲律宾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从而赢得广大菲华民众的好感和爱戴,并多次受到菲律宾历届总统的高度评价。

商总大厦的6楼展厅里,我看到了十多块历届总统和部长颁发的金匾及奖状。

“请教理事长,菲华商联总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这三宝的呢?”我开门见山地问道。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亚洲掀起一股汹涌的反华浪潮,而菲律宾群岛也不可避免地卷进了这股浪潮,一些国会议员发表反华议论,并在法律上制订对华侨零售商不利的条款,给华人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危机。”陈本显理事长说到此,饮了一口茶,给我缓缓地讲述起他们创建“三宝”的由来。

第一宝:捐造农村校舍

菲律宾穷人也能读书。

那个年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社会虽然成立了很多不同名称的社团组织,但是各自为政,如同一盘散沙,一旦遭遇风浪,就会无所适从。而当时菲律宾有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政客,经常通过菲律宾国会提出排斥外侨的法案,对旅居菲律宾的外侨,设置了许多限制。因此华侨在菲岛谋生,面临很大威胁,侨社惶惶不安。为克服时艰,广大侨民纷纷提出尽快组织一个高度的领导团体,以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1954年3月,在华侨的一致拥举下,菲华商联总会(简称为商总)终于产生了。

刚开始,商总的先贤们便认识到,要化解菲律宾主流社会对我们华侨的敌意和歧视,首先应该从争取民间友谊着手,为当地社会贡献一些公益福利的项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商总推出了第一个社会福利方案,即捐建农村校舍方案。

当初,商总领导人看到,由于菲律宾国家贫穷,国库没有能力支持扩展校舍的预算,公立学校教室严重缺乏,尤其是在那些农村地区,人口迅速膨胀,教室更是严重不足,难以容纳不断增长的生员。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许多学校只能分上下午读书上课,或者在树荫下开课。但是一旦逢刮风下雨天,尤其是台风季节,就被迫停课,学生求学可谓苦不堪言。针对这一状况,商总菲律宾群岛倡导和发动华商慷慨解囊,捐建农村校舍,以两间课室计为一座校舍,并且还配建了一男一女两个卫生设施,建筑完成后便移交学校。每当校舍竣工后,要举行一个落成仪式,商总派出代表,与捐赠者一起来到学校,在欢庆的队鼓声中,校长向他们颁发荣衔及证书,还邀请嘉宾进行剪彩并讲话,整个落成仪式显得非常地隆重。在读的学生可能不认识捐建人,可是他们都牢牢记住了挂在崭新校舍墙壁上的那块牌子,因为牌子上面刻有捐建人的姓名。

“打那以后,商总的750位代表之中,掀起了一股争相捐建的热潮,大家搞竞争,你捐建2座,我捐建4座,更有人捐建10座!仅2007——2009这一届,总捐数达600座。如此,逐年捐建,逐年移交校舍,时日推移之下,到如今已经累计捐建了逾4000座公立的农村校舍,就是说等于有8000个教室提供给菲律宾穷苦学生享用,几乎覆盖了菲律宾群岛。但这些校舍还是不够,因为穷苦的学子太多啊!于是校方便又开起了夜校,如同工厂的三班倒。这对于广大的菲律宾农村平民百姓来说,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说到这里,陈本显理事长用他那宽厚的大手抓着我的臂膀使劲地摇动着,继而又用激动的语调反问道:“徐编辑,你算算看吧,这4000座校舍,每座校舍按100名学生计算,三班倒的课时,就是300名学生风雨无阻地在里面念书。每年该为菲律宾培养出多少的栋梁之材?这是120万学生在用我们的校舍呵!而这之中,又有许多的青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得到政府的重用!试想一下吧,你用血汗钱供他们上学,他们还会来反华排华吗?当然不会!”。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一句口碑”。商总为农村贫苦百姓捐建校舍的感人事迹,在整个菲律宾群岛被广泛传扬开来,从而惊动了菲政府高层。阿基诺总统在位时,对这一善举非常赞赏,并在她的总统特别基金中拨出3000万菲币(约折合461万元人民币),当时的参议院议长狄礼伦(Drilon)从其参议长特别基金中拨出1亿5000万菲币,均委托商总承建农村校舍。现任总统阿罗约更是进一步效法,又拨出了6000万菲币;还有菲律宾外交部、劳工部、教育部联合发动菲律宾海外侨民为这一项目捐款,同时将所收到的募款委予商总承建。

言及于此,陈本显理事长又发问:“试想一想,菲律宾政府只有公造部工务局才是负责政府建筑工程项目的部门,可是为什么政府会把建筑校舍一事,交由商总这样一个民间团体来承建呢?”继而顿了一下,他又答:“原因很简单,这就是菲华商联总会几十年来用实际行动奉献农村教育,有力推动当地社会的发展,并且收到了很大的成效,赢得广大菲律宾人民的信任和赞誉。在建设农村校舍过程中,商总还以低成本、高质量和高效率著称于菲律宾。因此,在全菲律宾,上至总统、国会、相关部委,下至基层政府机构,都高度肯定菲华商总的做法和贡献,从而将其救助建设菲律宾农村校舍的工程交给商总来完成。”。

第二宝:组建防火会。

会员舍生忘死感动全菲。

商总的第二宝是防火会。防火会,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消防队。”陈本显理事长用他那夹杂着闽南音的普通话缓缓地说着,“你看到,菲律宾的民居建筑,很多都是木结构,空中的电线网也陈旧而老化,因而经常发生火灾,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是提起我们的防火会,也是在逼迫中成立起来的。”。

“为什么是在逼迫中成立呢?”我疑惑地问他。

于是,他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个华人防火会诞生之前,华人菲律宾备受歧视。当年唐人街失火,有谣传十分恶毒地称:“华人纵火,以骗取保险金。”但那时如果请菲律宾消防队来灭火,对方便会在救火前与华人区的当事人讨价还价,其行径很恶劣。鉴于此因,为了华人的清白以及华人自救,第一支菲华防火会成立了。1976年,5支菲华志愿者防火会组合成了菲华志愿者防火总会。防火会也因此不断壮大发展。

到如今,菲华防火会的宗旨已经由自救变为救人,防火会不分是否华人区,一旦接到火警报告,即刻发出施救信号,其启动速度常常快于政府消防队,从而在菲律宾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菲华志愿者防火会由华人志愿出资建设消防站、购置消防设备,实行二十四小时义务执勤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支队伍现有37个志愿防火队,救火车100多辆,5500多名志愿消防员,遍布菲律宾全国,成为菲律宾国家消防的一支重要力量。

灭火是一项十分危险的工作,每一位防火会会员必须经受严格的体能和技能训练。菲华防火会每逢救火时,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哪里有火,就往那里冲。几乎每次火灾,华人防火会都是冲锋在最前线。有一次,在马尼拉一个叫加渌干的地区传来火警报告,当时防火会的消防车驾驶员未能及时赶到,说时迟,那时快,八十岁老人曾锦泉不由分说,纵身跳上消防车,就赶赴火场救火,于是“耄耋老汉舍身灭火”一时被间里传为佳话。

菲华防火会的队员们用他们年轻的生命与大火进行英勇的搏斗,被火烧伤、被烧塌的物件砸伤乃是司空见惯,30余年之中,菲华防火会已经牺牲了数名队员。例如在1983年,时年39岁的防火会员张昭明,那一天晚上他正和家人在用晚餐,突然接到马尼拉郊区的拓恩垛村(Tondo)传来的火警报告,于是关照了妻子几句,丢下饭碗就随救火车直奔火场而去。熊熊的大火将队员们紧紧包围在其中,但是张昭明毫无惧色,第一个冲进板屋,把一位孱弱的他嘉禄族老人从火海里抢救出来。但是不幸的是,正当张昭明再次冲进板屋,欲去关闭屋里的天然气罐时,轰隆一声,气罐突然发生爆炸,张昭明被烈焰掀翻倒地,再也没有能够爬起来,就这样,他光荣地牺牲在火场上。

出殡的那天,两万多菲律宾老百姓自发赶来,为这位救火英雄送行。被救的他嘉禄族老人及其亲属都怀着悲痛的心情,哽咽着说:“在拓恩垛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是底层菲律宾人,防火会员张昭明殉难,给我们普通民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是我们菲律宾人民的好兄弟啊!”。

昭明为救菲律宾平民百姓而壮烈牺牲的消息,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报道之后,当地的穷人纷纷解囊,向他的遗孀和孩子捐款:当时的马科斯总统亲自慰问和勉励张昭明的遗属,对这位华人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勇行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正如当天的《世界日报》评论员文章所说的那样:“菲华防火会的队员们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就是追求和谐,勇于奉献,忠于职守,服务社会。正是这种奉献和勇于牺牲的精神,鼓舞着菲华防火会的队员在灭火救人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大无畏的气概,为保护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

听到此,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动,遂问陈本显,这30多年来,菲华防火会总共救了多少场火灾?挽回了菲律宾民众多少损失?他沉思了许久,继而又摇了摇头说:“救火的次数已经无法准确统计,因为太多了!你跟我来,我给你看两样东西,你就会明白了。”说着,他立起身子,牵着我的手,引领我来到一只柜子前面,从柜里拿出两样东西请我看。这两样东西,其中一样是总统奖状:那是1993年,为了表彰菲华志愿者防火总会及其属下的会员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菲律宾总统为之而颁发的奖状并作的题词:另一样东西,是2000年8月,菲律宾雅典耀大学向菲华志愿者防火总会颁发公共服务奖状,奖状中表彰他们为整个菲华社会树立了一个友爱的楷模,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你们对整个社会不图回报的深切奉献,从而向全菲律宾所有的人证明,公共的利益是崇高的目标”!

第三宝:成立义诊队。

深入穷乡僻壤。

你只要留意,在菲律宾的许多交通偏僻的岛子,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身穿白大褂、手提百药箱的义诊志愿者们,他们放弃休息,免费为广大民众进行医疗服务的情景。这些志愿者,有的还是来自市区大医院的著名专家教授呢!他们就是分布于菲律宾各地的菲华商总义诊队。

义诊队来了!有病看病,没病检查一下身体……”在一个边远的海岛小渔村里,渔民们奔走相告,不一会儿,人们就将医生围在了中间。“咳、咳……”一名不停咳嗽的小孩被母亲抱进义诊点。内科医生给孩子进行了详细检查后,安慰焦心不已的年轻父母说,孩子没什么大碍,吃几帖药就行了,并让他们免费领了药品。而在另一边,有些医生则给渔民们听诊和检查身体。”我这一辈子都没有进医院看过病,有什么小毛病挺一挺也就过去了……”一位叫杜尹格的村民在检查后得知自己其实患肺病已经10多年时,感到不可思议而又无可奈何,平时他很少关心自己的健康,做健康体检对他来说几乎是一种奢侈。医生告诉他,患这种疾病,一定要定时服药。“可是抓药我没钱怎么办?”旁边的人都笑了,他们告诉杜尹格:“这是菲华商总义诊队,纯粹是做善事,药也是不要钱的!”及至医生将所配的免费药品送到他手中时,杜尹格高兴地从医生手里接过包装好的药,千恩万谢地才离去。

在半个多世纪里,商总虽然只是一个服务性和慈善性的机构,但因为它长期坚持服务于菲华大众,得到菲华社会的衷心爱戴,从而使得许多菲华工商界的翘楚精英也被吸引并加入其中。因此只要一提及商总,人们必称“名流俊彦汇集于商总旗下”,可见商总的规格和威望之高。谈到这里,陈本显理事长便就如数家珍地提起了第三宝——义诊队。

菲律宾社会的贫富悬殊现象十分突出,许多平民百姓收入低微,勉强能够温饱,对他们而言,就医看病,医疗费用实在难以负担,这就导致了不少人由此走上了绝路。”陈先生语调沉重地说,“菲华商总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商量决定,组织成立义诊队,深入到穷乡僻壤和荒岛野村,免费为低收入的劳苦百姓提供义务医疗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民众看病难的问题。”。

据了解,每逢星期六或星期日,义诊队便人马出动,他们或设立定点义诊,或流动到那些交通闭塞的海上孤岛,为当地民众送医派药,减轻他们的病痛疾苦,不论刮风下雨,都“雷打不动”。除此之外,诸如马尼拉唐人街义诊中心、加渌干义诊队等部门,还专门约请菲律宾一些大医院的医生做志愿者,为菲律宾民众义诊。与此同时,发动菲华各界的热心人士慷慨解囊,这样一来,很快就带动了全菲各地的菲华义诊服务。这种植根于菲律宾普通百姓间的医疗服务,已经持续了20多年,真可谓悬壶济世,功在千秋。

陈本显对我说,菲华商总旗下的各个会员单位,每。

相关热词搜索: 旗帜融入主流世界华人社会。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