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反思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从理论实践都不同于以往的学科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我国“分科主义”盛行,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是一个结构性突破,而且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 现状 反思

承载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超越了传统学科课程的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以必修课程的角色被纳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当中。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性突破,“在我国课程行政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课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课程。”[3]这种课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等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生长点和突破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包括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课程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种课程的发展都与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都必须有某种哲学思想作为理论支撑和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来审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作为一个人应当追求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观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2.心理学基础。

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设计课程时要考虑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认知结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学生创设了发展的空间;人本主义心理学给予人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这些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3.教育学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更需要教育学理论的支撑,主体性教学理论、教育发展理论、现代课程教学教学理论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

1?郾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经验课程的出发点是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

2?郾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课程

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实践课程观,把课程观视为学生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

3?郾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空间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联系。

4?郾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作为一种三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和管理,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以及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它的开设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素质的内在要求;二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为了在中小学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之能常态化开设,必须厘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出现的时代背景。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的背景。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历了从“课外活动”到“活动课程”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中小学有课外活动,由于它在人们心目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受关注。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003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八大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4]。

当现实要求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谐共生、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综合就成为必然选择。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生长点。

几年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表明,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对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广大中小学校积极参与,认真实践和探索,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一大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新课改的中坚和骨干;不少地方和学校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有效地推进了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还有不少地方和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新课改的试验田,将从中掌握的各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策略逐渐迁移到各科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整体面貌为之一新,甚至发生根本改观。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以其独特的课程价值、新颖的课程内容和宽松灵活的实施方式赢得了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喜爱,在基础教育课程推进过程中显示了独特的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成为新课改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置的一门课程反思几年的实践也可以看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新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性质和课程定位把握得很到位,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是有一些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性质乃至课程定位的把握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尚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从实施情况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该课程的正常开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学科的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目前,一些学校存在着大量采用教师“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如,采用“复习铺垫—引入新课题—教师传授—学生讨论—课堂练习”等环节进行。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教学在认识上有偏差。

2.注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实质。

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富多样,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之所以仅停留在活动层面,并未能上升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层面的高度上来。一是理解上有误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搞出大量的活动就是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是掩盖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缺陷,仅靠积累的冠名资料,拿来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

3.重视活动结果,忽视活动过程。

一些学校、教师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甚至有的在活动还未开展时就让学生准备论文集、作品集,开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等等,这种过于重视成果、忽视对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开发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三、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突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全新的课程课程实施和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鉴于前述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正确把握好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指导。新课程要把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为学生活动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启发、引导学生与周围的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主动地开展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确立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每个主题活动都需要学生在“做中学”,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型”学习和通过直接经验的“体验式”学习,而不是依赖教师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间接指导来实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每所学校一学期至少上三节观摩课或三节研究课,防止教学活动走过场。中小学按新《课标》开设的年级,每周课表上要排六个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实效性。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整合多领域为特点,开展课题研究;(2)以重过程体验为核心,强调教育实效性;(3)以专题活动为形式,开展教学研究活动;(4)以劳技(劳动)教育为切入点,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5)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让学生积累丰富阅历和社会生活,社区文化;(6)以研究性学习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承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立足于每一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展和整体生活而建立的一门超越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形态,具有更高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它的课程地位就立足于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作为一种新的期待,无论它在理论上建构得如何尽善尽美,还是要在实践中检验生命的潜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的推行与实施必将对学校课程带来新的生机和改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文件,2001,6.

[2]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3]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