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电视新闻的特点]电视新闻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趋明显。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日趋增强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

各种社会文化相互激荡,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在这种形势下,电视受众已不再喜欢那种居高临下、严肃宣教、纯政治的“硬新闻”。

那么,转型期电视新闻就应该适时改变策略,以一种平等的视角交流,让新闻充盈着一种温情脉脉的关怀,寓教于乐,使新闻软化、故事化、社会化、娱乐化。

浅析起来,笔者认为应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着眼大局,电视新闻要强化传播内容的指导性。

转型时期,一方面,各项政策的放宽搞活,为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人们的挫折感、危机感增强社会流动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高度地刺激着人们的心理极限,市场经济又催生出了多种意识。

西方思潮的涌入,使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生活状态,对人自身的肯定是积极的,具有现代意义。

由于电视传媒是社会意识的大熔炉,可以说具有非常广泛的包容力。

在形成舆论方面,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和信息,应该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唱响时代歌,弘扬主旋律,结合自身的传播特点,做好有选择、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报道。

在用事实说话的同时,切实做到事实的倾向性与舆论的倾向性一致,使公众在接受新闻事实的同时,也认同和接受电视媒体所传播的舆论

具体到电视新闻来说,首先应该提倡人们通过荧屏逐渐培养正确的意识,在传播信息、提供资讯、介绍方法时,可以明白地说就是要告诉受众做什么、怎样去做,明辨事理。

其次就是要明快地鞭笞错误的意识。

电视新闻完全可以将偏离社会规范、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众,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那些违反社会公德者置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起到维护社会规范的作用。

二、批评报道、揭露性报道要把握好度。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这既是党在转型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但是,正面引导从来不排斥舆论监督,事实上,舆论监督舆论引导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施舆论监督,要做到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人民群众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作为电视媒体,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就要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分寸,增强舆论监督的说服力,事实应该十分准确,坚持舆论的客观性,让受众自己独立判断是非曲直。

实施舆论监督,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出以公心,从而增强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由于舆论监督特点是收视率高、影响面大,因此,电视媒体就需要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选择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去跟踪报道,善始善终,真正能够使问题比较圆满地得到解决。

增强舆论监督的影响力,其中也存在一个改进方法、创新手段、把握好舆论监督报道的总量、密度和力度的问题。

如果荧屏上传播过多的阴暗面和频繁的灾难,会让受众感到无望、惊恐、无助。

倘若不厌其烦地渲染那些犯罪细节,会对社会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产生某些负面影响,威胁社会的安全。

那么,在舆论监督中,就应注意在选择标准中掌握好这样三条重要原则:1.政治立场;2.经济利益;3.舆论监督中的新闻价值。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名扬天下,其成功的经验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在选择标准时将这些重要因素完美地结合起来。

自创办之日起,就坚持以“政府关心、群众关注、普遍存在”为选题标准,很好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据央视节目收视率排行榜调查,《焦点访谈》仅次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收视率,成为家喻户晓、受到广泛关注的名牌栏目。

三、顺应时代要求,实现电视新闻内容供给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可以说电视受众的要求不高,只要按时有节目看就行,很少考虑质量优劣。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受众思想观念、兴趣、爱好变化很大,人们荧屏上所获取的信息,也随之变得多种多样。

特别是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势必出现价值观的多元化,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必须迎合这种需求,实现播放内容供给的多元化

综合型节目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

过去,不少人认为综合型节目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个声音,一种语调。

但是,改版后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各省市台的卫视频道《新闻联播》,将全国及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生活等各个方面最主要的大事综合起来,集中报道。

这样,就可以让受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和获取到当天最主要的社会多维信息,做到事关全球、全国、全局的大事全知道。

电视新闻要向受众示范正当权利的使用。

由于转型期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环境的变化,人们才能够保证生存和发展。

电视新闻正是通过传递信息让大家了解社会的状况,学会适应社会,同时大众传媒还具有很强的“移情”功能,人们通过接触电视荧屏,可以暂时缓解压力,摆脱种种不良情绪。

大众传播要“分众化”,设置专业化新闻节目

从传媒学的角度来说,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

电视新闻要为受众提供信息,就是为了减少受众社会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以此来提高人们的承受能力。

比如,近几年以敏锐、快捷、客观、真实、生动走进城市平民生活的《都市报道》;以案说法、普及法律知识、推进法制化进程的《今日说法》;以反映市场准则、杠杆、规律、经济改革丰硕成果的《经济半小时》、《经济大参考》;还有解析农业市场行情、反映农民心声、传递农业科技信息的《每日农经》、《科技苑》等。

总之,似雨后春笋般多元化新闻节目的出现,满足了不同层面、不同需求受众选择收看新闻节目的需求,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为河南电视台主任记者)      编校:杨彩霞。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