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5例诊治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上颌出血坏死性息肉的诊断、治疗方法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对1999~2007年收住我院的35例上颌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35例中,有5例术前误诊为上颌恶性肿瘤(14.29%),并行上颌窦探查术(Caldwell—Luc式),2例术前误诊为真菌性鼻窦炎,30例行鼻内镜手术(Fess)。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32例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结论 对单侧进行性鼻塞、涕中带血丝,CT检查提示上颌窦仅有内侧壁骨质破坏者,除必须排除恶性肿瘤、真菌性鼻窦炎、内翻性乳头状瘤外,还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术前进行必要的病理活检有助于诊断及制订手术方案。

【关键词】 诊断;手术治疗;恶性肿瘤病理

出血坏死性息肉是耳鼻咽喉科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疾病,易与恶性肿瘤、内翻性乳头状瘤、血管瘤、真菌性鼻窦炎等相混淆。故临床上发生误诊的情况并不少见,给本病诊断及选择手术方式带来一定的困难。我院1999~2007年共收治上颌出血坏死性息肉35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1.33∶1。年龄最小16岁,最大64岁,平均41.2岁。病程1周~5年,平均1年。全部病例均为单侧发病。21例以单侧进行性鼻塞、涕中带血丝就诊;7例以单侧出血就诊,量约80~200 ml,为鲜红色,其中1例因外伤后鼻出血就诊发现;3例鼻塞、流黄涕伴头痛来诊;3例以面颊部隆起、胀痛就诊;1例以鼻塞伴视力下降、嗅觉丧失、复视就诊。鼻内镜检查:鼻腔无异常发现7例;中鼻道有暗红色坏死物或息肉样物23例,触之易出血;中鼻道血性分泌物5例;鼻腔外侧壁内移12例。本组病例全部鼻窦CT检查,结果示:患侧上颌窦密度增高,其中24例上颌窦密度不均匀增高,9例窦腔较对侧扩大,窦腔多呈膨胀性改变,19例有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8例筛窦房隔破坏,骨质呈压迫性吸收改变,上颌窦、鼻腔及筛窦内有相互连续软组织阴影。5例CT检查为上颌窦多个窦壁骨质破坏,疑诊为上颌恶性肿瘤,后经病理证实排除。

1.2 治疗方法 局麻11例,全麻24例。5例行上颌窦根治术(Caldwell—Luc法),即在病变侧唇龈沟上5 mm做手术切口,凿开上颌窦前壁形成骨窗约1 cm×1 cm大小进入上颌窦,在直视或内镜下探查窦腔病变情况,用筛窦刮匙或切吸器清除病变组织,保留窦内可逆转的黏膜,碘仿纱条填塞术腔,其中造下鼻道对孔2例,扩大上颌窦自然口3例。22例鼻内镜下按Messerkinger术式开放上颌窦口并开放/切除筛窦,用不同角度切吸器、筛窦钳、吸引器,并结合生理盐水冲洗或窦内纱条挤压,完整切除病变组织。8例鼻内镜下经上颌窦、筛窦开放并结合下鼻道开窗,双窗进路用上述器械、方法清除病变组织,均保留黏膜组织。

1.3 结果 术中见上颌窦腔内为暗红色息肉样新生物或坏死息肉样物32例,仅见血块及脓液而无实质性肿物者3例,窦腔一般均有不同程度扩大,窦腔内黏膜有程度不同的充血、水肿,部分呈息肉样变、团块状,可侵及鼻腔、筛窦。骨质吸收破坏多发生于上颌窦内侧壁,可伴有筛窦房隔破坏。术后肿物病理检查证实均为出血坏死性息肉。全部病例术后病情稳定。30例经定期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