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蓝田记|蓝田明记羊肉馆怎么样

九月下旬,我抽空到西安小住三日。

来的当晚,平凹兄假座秦宝肥牛酒楼为我接风。

席间问及行程,我说想到蓝田一看。

平凹兄说蓝田他很熟,可陪我一道前往。

我对蓝田知之甚少,若要推问,大概只有三个关键词,即蓝关蓝桥蓝田玉。

第二天早上八点多钟,平凹兄就来到宾馆邀我上路。

半夜里下起了雨。

车出灞陵的时候,雨雾浓了。

高速路右侧的白鹿原,苍苍地耸着,经雨雾的修饰,生硬的地方变得柔润,拙朴的土梁显得有些缥缈了。

平凹说:“云好着哩,它一来,人间就成仙境了。

”不知为何,我突然想到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和平凹兄的《秦腔》,两人书中都精心刻画了一个秦地的女人,一个是白鹿原上的白娥,一个是棣花镇中的白雪。

便笑着说:“人同山水一样,接受什么样的滋润,结果大不相同。

被土匪喜欢的女人成了白娥,被文艺人士恋上的女人便成了白雪。

平凹笑笑,没说什么。

蓝田愈近而雨不稍歇,平凹看着天色,对我说:“到了蓝田,天会放晴的。

”   不知接了谁的通报,蓝田的李县长领了数位县上领导在县境边上迎接,然后陪着我们先去看清峪。

峪,即我们南方的山谷。

秦人简便,将两字合而为一。

秦岭的北麓,峪口很多,共有一百余个,清峪是其中一个。

这清峪是一个葫芦地形,口小肚大。

在峪口处我们下山步行,雨微了,天色也开了一些,从峪中流出的溪声,却是壮大。

溪边偶尔的庄舍,散散落落,都是些旧筑。

惟一新鲜的,是风中漾着的畜粪味,不好闻,却证了原生态。

愈往里走人迹愈稀,偶尔一棵柿子树,像挂了数百只小小的红灯笼。

而更多的杂木,撑出一团团腴绿,雨丝丝儿飘上去,想敷一丝萧瑟,但叶子滑,站不住。

树隙中露出的苍岩,都穿着深碧的苔衣。

这衫子好,自汉自唐自宋自清,到现在还不垢不净。

盘桓了大半个时辰,我问平凹,到清峪看什么,他说你不是看蓝田吗?这就是蓝田呢。

我说蓝关蓝桥在哪?他说在他回家的路上。

他每次从西安回他老家棣花镇,都要经过蓝关蓝桥蓝关在一起。

县长我们回县城吃午饭,然后再去蓝关

离开清峪登车时,天果然放晴了。

一路上,但见秦岭参差高低的峰头,都是那种地地道道的深黛色。

而蒸腾的云雾,一忽儿丝丝缕缕,一忽儿漶漶漫漫。

岩石穿戴苔衣,山穿云衣,无不妙趣横生。

云中的秦岭,成了霓裳羽衣的娇子。

看到这般情景,平凹吩咐停车,我们站在路边欣赏这山云之恋。

平凹说:“前年我在云南香格里拉看到的山景,也不过如此。

原来我们秦岭也藏着香格里拉呢。

”说着,他又笑了,补一句:“不同的是,这景色香格里拉天天都有,而秦岭难得有一回。

”   午饭后,李县长仍陪着我们蓝关

晴了一会儿的天又阴沉下来。

风又紧了,雨又密了。

这是西安今年最浓的一场秋雨。

车子再度钻进秦岭

比之清峪,眼下的山势更加突兀、逼窄。

大约四十分钟,车子停了下来,李县长过来对我说,蓝关到了。

我举头四望,看不到关的影子。

县长说,这蓝关六十年代就没有了,修312国道时,关就拆毁了。

蓝桥呢?我又问。

县长指着路左的一座水泥桥。

看我疑惑,平凹兄说,蓝桥毁得更早呢。

后人在遗址附近,又修了一座桥,这是新蓝桥

我便邀平凹兄到桥上走走,斯时称不上风雨大作,只是小作而已。

但就是这小作,我们俩个还是冻得不行。

尽管桥下的蓝溪,已是白波新涨的时候,飞沫溅石值得一看。

我们还是很快撤回到车内。

平凹兄坐定对我说:“你想想,雨洒蓝桥我们就这么狼狈,韩愈在这里遇着大雪了,马走不动了,那该多么难受哇。

我猜,‘雪拥蓝关马不前’这句诗,是韩愈哭着写的呢。

”我一笑,车子开始回了。

蓝田的半日,看了清峪,看了云山,却又在蓝关蓝桥遗址处留下惆怅。

转而一想,这惆怅大可不必。

大凡成为了历史的东西,只能是线装书中的符号了。

大地上自有新的风景代替。

譬如杨贵妃这样的美女,相信现在比唐朝要多得多了。

非要按图索骥找那特定的一个,恐怕只是平凹兄与我这样的闲人愿意做的事了。

(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文明的远歌》 作者:熊召政)。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