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舞简述

舞蹈是什么?什么是舞蹈?这是一个既容易回答又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的问题。说它容易,因为舞蹈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种社会现象到处可见。清晨,在街角公园或街心广场,随着录音机播放出的音乐,中老年人跳起了健身的迪斯科,也有的人群在锣鼓声中扭起了大秧歌。晚间,人们可以自己高歌狂舞,和亲朋好友共度良宵,不少幼儿园把教孩子们跳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对孩子们进行爱国教育的手段,一些大中学校和厂矿团体也经常举办舞会或组织业余舞蹈团体的演出活动,可以说,舞蹈就在我们身边。

我国有着悠久的舞蹈文化传说,历史流传下来的乐舞理论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舞蹈文化遗产,对我们了解舞蹈艺术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古代的学者们对舞蹈的一些解释:

《乐记·乐篇》:“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

《阮籍集·乐论》:“故歌以叙志,舞以怡情,然后闻之以乐章,昭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成之以太和。”。

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惑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我们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学者们普遍认为舞蹈是表现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而人的情感则是由客观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舞蹈所表现的情感是那种用语言和歌唱所不足以表现的情感。我认为,这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舞蹈的本质属性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族舞蹈是一巨大宝藏。

一、藏族舞蹈

藏族是一个拥有400万人口的民族藏族人民主要生活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中,藏族人民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艺术。如四川巴塘地区的弦子舞,以优美、柔颤、富有歌唱性著称;青海的“依”却以低缓沉稳为特点;而牧区的“卓”与农区的“果卓”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前者奔放豪迈,彪悍粗狂,后者沉稳而豪爽。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舞蹈风格上,它们存在差异,但却是同一文化的产物,具有同一文化的精神与气质,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规律性。如: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屈伸,是各藏区舞蹈的共性。由于生活着装的特点,长袖、皮靴就成为藏族人民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舞蹈时身躯微前倾,身体的交叉感及所有舞蹈和流动过程中的髋关节都随重心的下移形成其沉缓、凝重的形体语言特色。另外,舞蹈的种类在各藏区均趋于一致,即弦子舞、锅庄舞、踢踏舞、寺院舞,还有藏戏舞蹈及民间寺庙宫廷均有的鼓舞,它包括热巴铃鼓舞、背鼓舞、大鼓舞,系于大腿旁的山南腰鼓舞等。同时还有古典乐舞——朗玛谐及踢踏舞。这些种类几乎在所有地区都能目睹。但在民间出现更多的是弦子、锅庄、踢踏,这三种形式百姓喜闻乐见,参与性强,能同歌同舞同乐,所以它们得以最广泛传播。

二、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养生息,创造着辉煌的草原文化。这个曾经横跨欧亚的游牧民族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游牧民族特色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

蒙古族舞包括:蒙古族民间舞、寺庙舞、宫廷舞,其中蒙古族民间舞最具特色,有着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和精神气质。大家熟悉的“安代”、“蛊子舞”、“筷子舞”就是其代表。

“安代”是最具群众性的即兴歌舞,它人数不限,一人领歌众人相合,舞者手持绸巾,歌起舞随,动作简单奔放,气氛欢腾热烈。此种歌舞形式盛传于科尔沁草原,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盅子舞”属礼仪性质的舞蹈,在民间多出现于酒宴庆典活动中。舞者双手各持两个酒盅,随着音乐的旋律叩击,发出悦耳清脆的声响,是酒席间常出现的舞蹈形式之一。“盅子”舞端庄稳健,含蓄柔美,很具蒙古族女性特色舞蹈内容包括请安、敬酒等过程。舞蹈技巧体现在叩击蛊子及双臂和后背的细腻表现,技巧高者,头顶酒碗,舞蹈时席间充满祥和气氛。

“筷子舞”流传于鄂尔多斯草原,是伊盟人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它凝结着蒙古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艺术创造智慧,借筷抒情,沉稳豪放,优美矫健,在民歌的哼鸣下韵味十足。

除以上三种形式外,还有鄂尔多斯草原的“顶灯舞”、“盘子舞”;科尔沁的“浩都格沁”;布里亚特的“圆舞”、“游戏舞”;厄拉特德“托普修尔”及大量的模拟性舞蹈,如“鹰舞、马舞、鹿舞等。另外,寺庙舞蹈“查玛”的大量留存及宫廷中的各种乐舞都是研究蒙古族舞蹈的宝贵财富。

蒙古族舞蹈男性彪悍、强健、骁勇,女性端庄、典雅、雍容大度。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民舞特色,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要进行对各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对其民族背景的了解,只有在深入的学习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各民族舞蹈的精髓。

相关热词搜索: 简述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