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经营措施对杉木二代林生物量的影响探析

【摘要】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速生、丰产、用材树种,在木材的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多已进入主伐阶段,均面临二代更新问题,而南方地区多年来杉木林的传统经营措施中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

基于此,文章从二代杉木幼林生物量增长以及平均单株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空间分布两个角度研究不同经营措施对杉木二代生物量影响,对于杉木二代林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杉木二代生物量 经营措施 影响      一、宏观视角下二代杉木幼林生物量增长动态分析      不同造林处理方式杉木单株生长的影响作用不同,造成杉木幼林阶段的生长状况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杉木二代林幼林单株生物量,及其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处理的标准地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幼树生物量的年增长呈递增趋势,不同标准地单株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之间的差别相对较小。

1.总体趋势分析   一般来说,1年生杉木幼树单株生物量的年增长量较小,这与幼树个体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1年生幼树树体较小,各器官生物量的增长基数较小,根系发育较差,光和能力较弱,造成总体的生物量较小。

随年龄的增长,个体生物量的基数增加,根系统发育完善,光和能力增强,生物量的连年增长也相应增加。

不同标准地间不同年龄平均单株生物量的连年增长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呈现的增长速度不同,具体表现如下:第2年幼树生物量是第1年幼树的1.67—2.84倍,平均为2.13倍;第3年是第2年的2.76—4.11倍,平均为3.24倍;第4年是第3年的2.43—4.41倍,平均为3.38倍。

可见造林后4年内生物量连年增长的递增趋势明显。

2.不同标准地不同年龄对生物量影响   由不同标准地不同年龄杉木单株生物量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不同造林处理方式不同杉木单株生物量影响不同,对1年生和4年生杉木而言,不同造林处理方式生物量影响作用不显著,对2年生杉木而言,不同的收获方式不同的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生物量影响极为显著,其中不同的收获方式生物量影响作用比不同的采伐剩余物对其产生的作用更大。

3.不同造林处理方式生物量影响   为进一步明确不同造林处理方式对生物封的影响,笔者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对第2年生物量的连年增长量影响作用不显著;不同收获方式对第3年生物量增长量影响显著水平。

不同收获方式对第4年幼树生物量增长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不同的整地方式对其影响也达显著水平。

可见造林后4年内,随幼树年龄的增长,不同处理方式生物量影响之间的差异分化逐渐趋于明显。

4.不同收获方式生物量影响   通过对4年生杉木幼树单株生物量的方差分析可知,不同收获方式杉木树皮生物量影响显著水平,不同收获方式不同整地方式杉木粗根(直径大于2m m)生物量影响均达显著水平,不同整地方式对细根生物量影响也达显著水平,对于根的总量而言则仅有不同的整地方式对其生物量影响显著水平。

就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而言,不同处理对地上部分生物量总量的影响显著,不同收获方式对地下部分生物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整地方式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地下部分生物量影响也达显著水平。

综上分析,不同造林处理方式对地下部分生物量影响更为显著,而对地上部分生物量影响则相对较弱。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