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4年11月—2016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32例强迫症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6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丙咪嗪治疗试验患者给予帕罗西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Y—BOCS评分、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在治疗两组患者Y—BO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周后,试验组Y—BOCS评分为(15.14±3.8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56±5.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强迫症帕罗西汀; 氯丙咪嗪; Y—BOCS评分; 不良事件ki.cfmr.2017.30.0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0—0050—02   在精神科疾病中强迫症属于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患者常表现为强迫症状,但关于强迫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确定[1]。

氯丙咪嗪临床治疗强迫症的一线典型药物,但很多患者在用药后常出现很多不良反应,这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所以,氯丙咪嗪临床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3]。

帕罗西汀属于新一代治疗强迫症药物;有研究帕罗西治疗强迫症患者临床效果较优[4]。

为对比分析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临床效果,本文对2014年11月—2016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32例强迫症患者进行研究,现将其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1月—2016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32例强迫症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66例。

132例患者均满足CCMD—3强迫症的相关诊断标准,强迫症评估量表评分>16分;排除患有严重肾、心、肝、脑等器质性疾病患者,排除因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所引发的强迫症患者

对照组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21~64岁,平均(46.8±3.2)岁;病程1~9年,平均(4.5±1.2)年。

试验组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22~63岁,平均(45.4±3.6)岁;病程0.5~9.4年,平均(4.1±1.4)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氯丙咪嗪(生产批号:980221;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治疗初始剂量为50 mg/d,在10 d内用药剂量逐渐增至150~200 mg/d。

试验患者给予帕罗西汀(生产批号:001036;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治疗初始剂量为20 mg/d,在10 d内用药剂量逐渐增至40~60 mg/d。

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不再服用其他类抗精神类药物,对于出现失眠患者给予一定量的苯二氮?药物进行治疗,并注意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强迫量评估量表:利用Yale—Brown强迫量评估量表(Y—BOC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和12周后患者强迫症状进行评估。

(2)疗效:在治疗第12周后,痊愈,患者临床有效减分率≥75%;显效,患者临床有效减分率在50%~75%;有效,患者临床有效减分率在25%~50%;无效,患者临床有效减分率0.05);在治疗6周后,试验组Y—BOCS评分为(15.14±3.8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56±5.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强迫症是以反复侵入性的冲动/想法,或催促产生强迫观念为主要特征,属于慢性易致残性神经症性障碍。

现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实践指南中的治疗标准为行高剂量5—羟色胺类抗抑郁药及心理疗法。

Greberg等[5]的荟萃研究表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以产生较高疗效指数,患者认知行为治疗也同样如此,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强迫症疗效指数为1.18,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联合认知行为高达1.72。

Montoy等[6]研究发现约有38%的难治性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较差,患者强迫症状全部消失比例仅为30%;随访研究表明,患者经标准强迫症治疗后,患者强迫症状全部消失比例仅为12%~20%。

因此,强迫症患者临床治疗是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最近十几年来的研究发现,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5—羟色胺功能低下有着密切的关系[6—8]。

帕罗西汀为治疗强迫症的新型药物,该药物可以选择性抑制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有效增加5—羟色胺的浓度,因此增强脑内5—羟色胺的功能,让中脑缝基底节通路脱出现抑制作用,因此治疗强迫症表现出较优的临床效果[9—10]。

氯丙咪嗪作为传统药物治疗时,患者毒副作用较大且耐药性较差;所以帕罗西汀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着一定优势;然而帕罗西汀对去甲肾上腺素能、胆碱能及组胺能系统表现出一定的作用,因此患者常会发生震颤、口干等一些不良反应,然而5—羟色胺具有着较高的选择性,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较轻微[11—12]。

研究表明,在治疗6、   12周后,试验组Y—BO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参考文献   [1]刘丽红.帕罗西汀和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8):183—184.   [2]陈汉华.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临床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2,18(35):23—24.   [3]范毅,安震.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嗦治疗强迫症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1):33—34.   [4]靳凤霞.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临床对照研究[J].临床医学,2010,30(2):40—43.   [5] Greberg J,Horcek J,Tintera J,et al.Medial frontal and dorsal cor tical marphometr is abnormalities are related to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Neurosci Lett,2009,464(1):62—66.   [6] Montoy F L,Hoexter M Q,Valente A A Jr,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ymptom severity and internal capsule volume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Neurosci Lett,2009,452(1):68—71.   [7]程素满,陈金峰,李志榕.帕罗西汀和马普替林治疗产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145—146.   [8]樊洁,钟明天,朱熊兆,等.强迫症患者情绪Stroop任务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5,24(1):20—23.   [9] Hahn A,Stein P,Windis C,et al.Reduced resting—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between amygdala and orbitofrontal cortex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Neuroimage,2011,56(3):881—889.   [10]蒋富贵,董再全,李西荣,等.焦虑障碍伴糖调节受损帕罗西汀联合团体心理治疗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5):321—327.   [11]向东方,牟艳丽,赵贤玲,等.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治疗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随机对照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4,41(1):8—11.   [12]王乃梅.帕?_西汀治疗脑卒中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40(6):1179—1182.   (收稿日期:2017—06—13)。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