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乾学传略】 诸葛亮传略

徐乾学是清初苏州府昆山县徐氏家族的重要人物。

作为“昆山三徐”的老大,曾为家族的兴盛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由于他的很大原因,徐氏家族很快败落。

徐乾学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死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享年63岁。

兄弟“同胞三及第,前明三百年所未有也”。

徐乾学通籍后,历任编修、左赞善、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左都御使、刑部尚书等职。

徐秉义(1633—1711年)是徐氏兄弟中的老二,探花及第后历任编修、右中允、吏部侍郎、詹士、内阅学士等。

徐元文在徐氏兄弟中年龄最小,但他最先考中状元,先后历任修撰、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左都御使、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

在三兄弟中,徐乾学虽然没有官至大学士,但威望和学术成就却超过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的小弟徐元文。

“元文、顼龄,皆官至大学士。

乾学虽未登揆席,而望则过之。

”因此徐乾学康熙朝前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通过他还可以了解康熙朝的社会情况。

另外有些学者对于这位昆山的重要历史人物评价不够公允,我因此要写一篇文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客观公正地评论他。

一、少年苦读   徐乾学,字原一,号健庵,又号东海。

其曾祖父徐应聘“壬戊乡荐,癸未成进士”累官至太仆少卿。

到他父亲徐开法时,家道中落。

徐开法因得罪了当地的豪绅酷吏,被诬入狱,几遭不测。

由于亲友上下打点,才免于一死。

出狱后为躲避仇家,远游他乡。

少年时代因家门不幸,受到欺侮,这一切增加了徐乾学的痛苦,使他受到强烈的刺激,逐渐形成了汲汲于功名、不肯居于人下的性格。

徐乾学的母亲顾氏是昆山望族顾炎武的妹妹。

她“性明敏,有远识。

夫游学在外,综理家政,条理具备。

训子极严,……所读之书,必令背诵,师或他出,即亲为训读;常潜至书室听子谈论,如讲经史则喜,间或语搏塞游戏事,即怒而责,至加复楚。

”她作为贤妻良母,在丈夫远游之后,承担起家务和教育子女的任务,无时无刻不望子成龙,因此对儿子们严格督促,徐氏兄弟常常读书读到夜半时分。

再加上徐乾学的聪明,8岁的时候他就能够写文章,13岁通晓五经。

徐乾学的父亲也在抗清失败后督课诸子学业。

他亲自选定古今文辞,亲自缮写,让徐氏兄弟背诵学习。

有时还用先贤事例鼓励他们发奋苦读。

舅父顾炎武也在经济上给予支持。

在父母的严格督促下,在舅父顾炎武的指导下,徐乾学兄弟学问日进,名声大噪。

二、中年入仕   清朝定都北京后,它的上层决策集团善于吸取五胡十六国以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历代王朝尤其是金元两代“以汉法治汉”的经验教训。

为了争取汉族地主,为了让汉族地主参与统治集团,扩大清朝的统治基础,同时也为了遴选官员,顺治皇帝采用了沿袭明代的科举制度、以科举选拔汉族知识分子的措施。

于是,从1645年起,清朝就开始正式实行科举制度。

这为徐乾学兄弟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清朝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使徐氏兄弟看到明朝灭亡后仍有取得功名入仕的希望。

顺治五年(1648年)清朝在南京举行乡试,徐氏兄弟“几年观望”后,在父亲徐开法率领下前往参加考试,但他们却都未能中试。

直至顺治十年(1653年)只有徐元文中试举人。

顺治十一年(1654年)徐乾学由府学生员拔为贡生,而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乾学的小弟徐元文会试考中状元。

然而,在顺治十八年(1659年)的江南“奏销案”中徐乾学被黜革举人功名

直到康熙初年徐乾学的举人功名才得到恢复。

在此之后,他为了出人头地显宗耀族,再次终日闭门苦读准备考试。

虽屡受挫折,但他意志坚强。

为了功名,为了有出仕的资本,必须要坚持下去,终于他在康熙九年(1670年)会试中获取“一甲三名进士”的功名,被“授编修”。

自此,徐乾学步入仕途。

那年他已40岁。

三、辅佐圣治   徐乾学出仕后,深忧读书人研习经义、不务实学、专趋时好,遂以复古为己任。

康熙十一年(1672年)主考顺天乡试,从遗卷中找出韩�的试卷,予以中试举人。

皆因“其为文原本六经,出以典雅,不蹈天、崇时决裂之习”,翌年“长洲文懿�,康熙癸丑科会试、殿试皆第一。

撤闱后,上取墨卷览之,称主司得人”。

徐乾学不但精心为清朝搜罗人才,还多次为清朝上层决策者出谋划策,帮助清朝巩固统治。

在三藩之乱爆发后不久,徐乾学上书云:“文明以正人文”,“化成天下,此其时矣”。

建议“广辟宿耆,详慎编摩”,早日完成《明史》的修撰。

他利用其在江南的关系,积极拉拢明朝遗民黄宗羲、顾炎武等。

在他的活动下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特别开设博学鸿儒科。

在此科中康熙有意网罗江南地主士大夫,取中的多为江浙人士。

这使江南地主士大夫对清朝统治者感激涕零,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基础,使清朝可以全力对付三藩之乱。

徐乾学还以修书为名组织了第一个学人幕府,以个人的名义招徕汉族名士参与修史。

这在客观上也起到为清朝笼络民心的作用。

甚至一直对清廷采取消极态度的明朝遗民黄宗羲也送儿子和弟子参与明史的修纂。

顾炎武也多次以书信的形式参与意见。

康熙二十四年,户部郎中色楞额到福建稽察铸钱的情况,提出禁止使用明代的旧钱。

尚书科尔坤、余国柱等都同意他的意见。

徐乾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自古皆新旧兼行,以从民便苦设历禁,苦滋纷扰。

”于是他就把从汉朝到明朝的旧例,“为议以献”,皇上认为他说得对。

由于康熙朝标榜文治,徐乾学学问优长,文章古雅,“旋奉命直南书房”,所以他深得康熙宠信,多次出任大型官书总裁官。

他先后当过《明史》、《大清会典》、《一统志》等总裁官,并受命主持太宗世祖《圣训》、《鉴古楫览》、《古文渊鉴》等书的编辑,还曾在环境优美的洞庭东山开设书局编纂《一统志》。

在为父母守丧时,写《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博采众说,剖析其义”。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纳兰性德搜集唐、宋、元、明学者的经解皆著作,编成《通志堂经解》一千七百九十二卷。

著作还有《资治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园文集》三十六卷。

综上所述,徐乾学一生著述颇丰。

不论是徐乾学网罗名士组织学人幕府还是其个人著述方面,都与他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有关。

他在昆山县玉山镇修建了名誉海内的藏书楼――“传是楼”。

明末清初,战争蜂起,许多藏书之家“多不能守”,“于是南北大家之藏书尽归先生”,这位从青年时期便开始大量收购图书的士宦谈到自己收藏图书的原因时说:“博赡服茂先,�陋愧难”,及在其为官以后由于宦囊丰厚,故有实力花费重金四处购买图书,而且其“门生故吏遍于天下,随其所至,莫不网罗堕简,搜罗缇摭帙”,所以家藏珍版善本书甚多。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下诏采购遗书,“乾学以宋元经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及唐《开元礼》,或缮写,或仍古本综其体要,条列奏进,上称善”。

“传是楼”共有七间书库,书分成经史子集四类,共装满七十二橱,有图书数万卷。

徐乾学用这些书籍教育自己的子女,卓有成效。

五个儿子相续都中了进士,女儿徐昭华也被誉为才女。

四、宦海搏击   徐乾学入朝时,朝廷内分为索额图和明珠两党。

索额图生性傲倨,明珠则谦和好施,招徕新进。

急于在政治上有所攀援的徐乾学成为明珠的亲信。

他投明珠父子所好,多方交结。

明珠好书画,于是他在明珠做寿时,想让著名诗人王士祯写一诗侑觞。

明珠长子纳兰性德在太学读书被徐乾学收为门生,每逢三六九日,徐乾学便为纳兰性德讲解书史传授时艺,自黎明至日暮乃散,并为纳兰性德刊刻《通志堂经解》一千七百九十二卷。

明珠也投桃报李,大力提携徐乾学

徐乾学仕途上的平步青云,当然除明珠的提携之外,他还有非凡的才能和巨大的劳绩。

他利用江南的关系为圣治延揽人才、加强文治、收揽民心起到独特的作用。

另外,徐乾学学问优长文章古雅,在康熙二十四年的时候“召试瀚詹诸臣,擢乾学第一”,“寻直南书房”。

随着徐乾学的权势增大,他与明珠之间产生了矛盾。

由于“明珠当国,势张甚,其党布内外,乾学不能立异同”,徐乾学为增大势力拉拢高士奇、王鸿绪等组织南党与明珠的北党进行互相攻击。

北党除了明珠还有佛伦、格斯特、傅拉塔、锡珠、余国柱等。

由于招权纳贿,权势过大,在康熙皇帝前往谒见皇陵的途中,明珠受到余成龙的告发。

后来,又得到高士奇的证实。

康熙帝通过高士奇授意徐乾学弹劾,徐乾学通过门生郭绣的名义弹劾明珠

索额图一党亦通过陈姓御史参劾明珠,结果明珠乃至罢相,其亲信余国柱、李之芳、科尔坤也纷纷被革职解任。

徐乾学遂与北党结下仇隙。

明珠失势后,徐乾学“势倾满汉”,成为朝中文臣的实际首脑。

但很快因在“张�案”牵涉索贿被以原官解任,但“仍领修书总裁事”。

并且仍旧入值南书房,参与机要。

当时又因权势之争,徐乾学高士奇交恶。

徐乾学的门生郭绣先上章弹劾高士奇高士奇康熙皇帝命令休致回籍。

此后“副都御史许三礼复疏劾徐乾学高士奇姻亲,招摇纳贿,相为表里”,没有搬倒徐乾学,又再次“胪列狠款”进行参劾,徐乾学也被迫告归。

归家后明珠亲信两江总督傅拉塔、山东巡抚佛伦先后利用徐氏家族在地方上的不法行径进行弹劾,徐乾学最终被“夺职”,其弟元文也“休致回籍”,明珠余党的报复使徐氏家族的两位最主要的成员罢官去职,声名狼藉,晚景凄凉。

五、余论   综观徐乾学的一生,他个人仕途的通达是由于个人的拼搏进取,但这种拼搏亦为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它使徐乾学树敌太多,这些政敌时刻都在想着报复。

徐乾学在遭到连续攻击后,迎接他的只能是失败的命运。

其次官居高位后,放弃了自己和子女的品德修养,在朝中和地方上招权纳贿、为非作歹,一方面为政敌的攻击提供了口实,另一方面也引起皇帝的不满。

因此一个人既要注重才能的养成,更要注重品德的修养。

只有才能而无德行,也会面临失败。

再次,从徐乾学的仕途生涯可以看出:每位官员都是皇帝的一枚棋子,当他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或者是需要牺牲的时候,就被抛弃了。

(作者单位: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