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框架

地球上气是高地理必修知识了方便复习接下编你整理了高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起看看吧。

地理必修知识冷热不引起气运动。

气能量太阳辐射能。

气受热程及温室效应气受热程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程部分被气吸收或反射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气主要、直接热。

气温室效应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部分散失到宇宙空向下部分称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云层厚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三、气水平运动风类型成因风向特高空气风水平气压梯力和地偏向力共作用结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水平气压梯力、地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结风向与等压线成夹角。

地理必修知识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风向气压带名称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影响赤道低压带0附近热力作用受热膨胀上升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南北纬30附近动力作用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炎热干燥副极地低压南北纬60附近动力作用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温和湿润极地高压南北纬90附近热力作用冷却下沉寒冷干燥风带名称风向对气候影响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东北风东南风炎热干燥纬西风带西南风西北风温暖湿润极地东风带东北风东南风寒冷干燥。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由太阳直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随太阳直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心。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心分布亚洲陆太平洋七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陆上热低压切断亚洲低压(又称印低压)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陆上冷高压切断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阿留申低压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环流成因风向气候类型分布围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月西北 风;7月东南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热带季风气候印半岛 、南半岛、我国西南。

3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降水和旱涝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带位置影响5月(春末)雨带位华南,华北出现春旱;6月(夏初)长江下游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长江下游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

副高异常对我国水旱灾害影响副高(夏季风)势力弱南涝北旱;副高(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

三、气压带和风带气候影响。

气候影响因素地方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结。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汇总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型地区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0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亚马孙河流域刚河流域印尼西亚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0~南北纬回归线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干、湿季明显交替非洲部、巴西、澳利亚北部和南部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0~南北回归线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全年高温雨季集印半岛、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陆部和西岸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干旱少雨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利亚西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5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地海气候南北纬30~0陆西岸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海沿岸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南北纬35~55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我国华北、东北朝鲜半岛、日温带陆性气候南北纬0~60陆部终年受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全年少雨亚欧陆、北美陆陆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0~60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西欧。

3 气候类型判断方法判断气候类型气温特(以温定带)降水特(以水定型)夏雨型年雨型冬雨型少雨型热带气候冷月温﹥5℃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气候(含温带海洋性气侯)冷月温0℃~5℃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海气候温带气候冷月温<0℃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陆性气候

地理必修知识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原因危害措施然原因近年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①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被改变海拔较低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危险。

②对农业生产影响低纬部分国农作物产量将减少;高纬国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

③对水循环影响可能使蒸发加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频次和强增加引起地表径流发生改变。

①使用清洁能②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③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

人原因烧矿物; 毁林猜你感兴趣高必修地理知识整理高地理必修知识3高地理必修二二知识归纳高地理必修二二知识5高地理必修二二知识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