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技巧及相关研究

作者:刘庆,殷建华,周乙雄,张洪,李玉军。

【摘要】 [目的]介绍陶瓷陶瓷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法,分析2种陶瓷假体的特点。[方法]自2001年11月~2006年6月间行101例123髋初次全髋置换手术,分别使用Osteonics ABC型和Option陶瓷陶瓷人工髋关节系统。术中严格控制假体位置,并遵循安放陶瓷假体的特殊技巧。取2款陶瓷假体进行体外实验:测量理论最大活动范围,测量不同的臼杯位置对发生撞击的影响。[结果]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令人满意。无骨溶解,无陶瓷碎裂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例陶瓷部件术中发生边缘崩裂现象,2例出现一过性髂腰肌刺激症状。实验结果:髋臼假体位置直接影响关节活动度。超半径设计对髋关节活动范围影响明显,理论活动范围和臼杯安放位置允许区间均较小。[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使用陶瓷陶瓷假体,需要掌握特殊的手术技巧,超半径设计假体安放要求适当增加髋臼假体前倾角。

【关键词】 髋关节; 人工假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陶瓷手术技巧。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晚期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但假体的磨损和松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对于年轻病例,聚乙烯与金属关节面的磨损问题仍然严峻[1,2]。为此,关节外科医生进行了不同关节界面的尝试。由于陶瓷假体安放手术技巧方面与传统聚乙烯假体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总结手术要点,防止因操作失误引起的并发症。此外,作者还针对2款陶瓷假体的设计特点进行了体外实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科2001年11月~2006年6月间行101例123全髋置换手术,男78例99髋,女23例24髋,年龄19~68岁,平均43岁。其中左髋62例,右髋61例,22例双髋同期置换。随访时间超过24个月的有67例76髋。术前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78例,强直性脊柱炎10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8例,创伤性髋关节炎1例,原发性骨关节炎2例,髋关节陈旧感染1例,骨骺发育不良1例。   108髋采用Stryker公司的Osteonics ABC型陶瓷陶瓷生物型固定的全髋系统;15髋采用Depuy公司的Option陶瓷髋系统。陶瓷部件均选用BIOLOX forte陶瓷球头和陶瓷内衬髋臼侧采用CereLock的组合式髋臼假体,其陶瓷内衬金属外杯形成锥形嵌合固定(图2)。   所有手术均采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其中8例手术为了改善髋臼骨性覆盖行髋臼内壁截骨术。术前仔细模板测量。手术中控制髋臼假体于外倾40°±5°,前倾20°±5°位。注意去除假体周围骨赘或多余覆盖。安放假体前使用试模复位。安装内衬前应彻底清洗植入物和金属床,拇指沿金属杯一侧推入,并检查是否同心圆到位,最后进行敲击。股骨手术方法与普通全髋置换手术相同。

1.2 实验方法   取得ABC型和Option陶瓷陶瓷髋关节系统样品。针对二者颈部形状的不同和2种球头直径的配伍选择,体外测量假体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最大理论活动范围(tROM),即柄颈在髋臼假体开口的正中垂面运动范围。再将髋臼假体固定于模拟器上,臼杯开口平面与水平面分别成角35°、45°、40°和55°,髋臼开口方向与冠状面分别成角—10°、0°、10°、15°和30°(图1),记录撞击发生时股骨假体的屈曲、伸直、内收、外展的角度。为规避其他影响活动范围的因素:均配伍标准颈长股骨球头,股骨柄颈干角131°,前倾10°。根据正常髋关节活动范围计算髋臼假体的“安全区”。

2 结果。

2.1 临床结果   髋臼假体外径最大56 mm,最小48 mm,髋臼倾斜角平均40°(35°~45°),18髋(14.6%)辅助螺钉固定。34髋选用28 mm陶瓷球头,其余89髋(72.6%)均使用32 mm球头。   本组病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56.4分(17~79分),术后(67例获得随访≥24个月)平均95.3分(86~100分)。使用2种假体的病例术后Harris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875)。1例术中出现陶瓷内衬的边缘崩裂现象(chiping),无术后陶瓷部件的破碎;有2例使用ABC髋臼的患者出现伸屈和外旋髋关节时腹股沟区的疼痛,抗阻力伸髋时加重。拍片显示假体无松动迹象,而髋臼前倾角较小,髋臼假体前侧边缘突出,考虑为髂腰肌刺激症状。保守治疗后2位病人都在术后1年内症状好转。随访无1例假体失败需要翻修,无1例发生感染。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满意,无可观察到的磨损迹象,亦未发现骨溶解表现和异位骨化。

2.2 实验结果   ABC型髋关节假体的撞击发生在金属杯边缘与柄颈之间;而Opdon型髋假体则发生在陶瓷内衬边缘与金属柄颈之间(图2)。不同的颈部设计和球头大小对髋关节的活动度是有影响的。2款假体的实测理论最大活动范围见表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