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胸腔内残余食管胃功能的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胸腔残余食管胃的功能及反流情况. 方法: 对41例贲门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內窥镜检查、食管腔内压力测定和24 h pH监测. 结果: 内窥镜检查发现吻合口上方食管黏膜有异常改变者占70.7%(29/41). 测压显示41例患者术后吻合压力低于对照组食管下括约肌和残余食管压力(P0.05). 术后组平均残余食管静息压高于对照组平均食管静息压和胸内胃的平均静息压(P0.05);24 h食管pH监测结果表明两组间pH4的立位、卧位、pH4总时间、反流次数等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卧位与立位PH4的总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必然存在食管反流吻合口处虽存在高压区,但不具有抗反流作用.

【关键词】 贲门肿瘤;机械吻合;测压;pH监测

0引言。

贲门癌术后,胃代食管重建上消化道,原有消化道的解剖、生理发生很大改变, 患者食管胃蠕动功能受到影响. 本研究应用内窥镜检查、食管腔内压力测定和24 h食管pH监测等多项客观指标,评估贲门癌术后胸腔残余食管胃的生理功能变化和反流情况, 以期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取解放军总医院及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贲门癌患者41例,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15(男11,女4)例,年龄45~54(平均47)岁;术后组为贲门癌患者41(男32,女9)例,年龄42~72(平均53)岁. 术前均经内窥镜活检病理确诊为贲门癌. 手术采用左胸入路,行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吻合器使用美国强生公司CDH圆形吻合器行机械吻合, 不附加幽门成形术. 术后复查时在进行本组食管压力测定和24 h pH监测前,先行内窥镜检查,排除吻合口狭窄及肿瘤复发. 24 h pH监测时间为30~580( 平均263)d.

1.2方法。

1.2.1上消化道压力测定采用瑞典CTDSYNECTICS公司生产消化道四通道胃肠动力检测仪. 检查前禁食12 h, 由鼻腔送入一次性测压管(四通道压力测定管道,由CTDSYNECTICS公司生产). 在平卧、平静状态下,对照组患者分别测定食管静息压和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术后组将测压管送至患者吻合口上方5 cm、吻合口、吻合口下方5 cm处,分别进行以上3个部位压力测定. 在每个测压点的时间为1.5~2 min.

1.2.2上消化道pH值的测定采用瑞典CTDSYNECTICS公司生产Digitrapper MKⅢ型便携式pH值监测仪. 对照组:正确连接pH值监测仪,将带有电极的pH值监测管道经鼻腔置于食管下括约肌上5 cm处,行24 h监测. 术后组:仪器连接方法同对照组. 将带有电极的pH值监测管道经鼻腔置于吻合口上方5 cm. 所有受试者受检期间,禁止吸烟、服用酸性、碱性或对胃酸分泌有影响的药物和食物. 24 h后分析数据.

1.2.3胃镜检查Olympus电子内窥镜观察胃窦、胃体、胃底及吻合口情况,并在吻合口上方咬取残余食管行病理学检查,以排除肿瘤复发.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用stata 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压力测定术后组41例患者吻合压力高于胸内胃的压力(P0.05),也高于对照组食管静息压和术后残余食管静息压 (P0.05),但低于对照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P0.05). 术后残余食管静息压均高于对照组食管静息压和术后组胸内胃的静息压(P0.05,表1).表1两组患者压力测定

2.2上消化道pH监测对照组术后组24 h食管pH监测结果表明:两组pH4的立位、卧位时间及pH4的总时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反流次数、长时间反流次数及最长酸反流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2).表2两组24 h pH监测值及DeMeester评分。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