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广富林遗址闹鬼【北碚区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掠影】

老舍旧居      位于北碚城区内,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小别墅。

著名文学家林语堂于1940年6月购置此屋后,8月便奉命出国,临行前将其赠送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作办公用。

1943年夏,因市区轰炸频繁,在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的老舍移驻北碚办公,不久后其夫人携子女辗转至此,这里也成为其居家之所,前后长达6年。

北碚寓居期间,老舍围绕“爱国”二字创作了著名的《火葬》、《四世同堂》一、二部、《张自忠》、《桃李春风》等抗战小说、戏剧、散文、杂文、曲艺、诗词和回忆录各种作品数百篇,共近200万字,完成了他精神上的一次升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大师级地位。

陈望道旧居――“潜庐”(《中国学生导报》编辑部旧址)      1940年秋,复旦大学迁至北碚东阳镇夏坝后,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中国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陈望道任教于此,住在学校北面东阳镇上的“潜庐”,后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在隐蔽时期指导大后方学生运动的刊物――《中国学生导报》的编辑部所在地。

“潜庐”进门正面是陈望道的卧室和厅堂,左边为《中国学生导报》办公室,右三间房子是核心小组活动的地方。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望道于1946年夏,随同复旦大学从重庆迁回上海。

《中国学生导报》在抗暴运动中继续出版,一直坚持到1947年6月停刊。

目前,“潜庐”除门上的字原样保留,房屋内部结构已经被住户改建。

雅舍      北平沦陷后,著名作家、翻译家梁实秋移居北碚

1940年,他与朋友吴景超夫妇共同在国立编译馆附近的小山腰购得一栋平房,为方便邮差投递信件,梁实秋以景超妻龚业雅之名,命名此平房为“雅舍”。

雅舍,砖柱木架,瓦顶夹壁,有屋6间,分高低两磴,梁实秋住一室一厅。

梁在雅舍寓居7年,创作《雅舍小品》20余篇并在《星期评论》发表,反响很大,风动一时。

梁实秋去台湾后,将雅舍小品出成专集,再版3D0余次。

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雅舍小品》流传。

雅舍”之名也不胫而走,名噪于世。

张自忠烈士陵园      位于北碚梅花山,渝武高速路北碚出口处。

张自忠,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抗战时期,他英勇抗击日寇,屡立战功,授上将衔。

在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日军集中10余万兵力攻枣阳,5月6日晚,张自忠率领身边仅有的特务营和两个团的兵力,东渡襄河,截击敌人,在十里长山与敌决战,鏖战九昼夜,于5月16日下午,在南瓜店身负七伤,壮烈牺牲,为二战期间亚州战场前线阵亡的最高将领第一人。

张将军殉国,举国哀悼。

随后,国民政府在重庆北碚雨台山为张自忠举行了下葬仪式。

张自忠上将墓占地3267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南朝北,以条石镶边,青石砌拱封顶,形成全封闭的半圆弧形。

墓高2.64米,周长21米。

冯玉祥亲题隶书“张上将自忠之墓”墓碑,立于墓前。

同时,冯玉祥借用史可法扬州梅花岭殉国并葬衣冠墓于岭之义,将雨台山改名为梅花山,亲书“梅花山”三个大字,刻于墓前石栏。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张将军墓园多次进行维修、扩建,两次扩地4.25亩,建筑“张自忠烈士事迹陈列馆”和“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各一幢,共同组成张自忠烈士陵园。

晏阳初旧居      位于北碚区歇马镇,三合院平房,砖木结构。

1940年,著名爱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来此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自任院长,有理论有实践地在广大乡村进行了一场极为深刻的改造运动。

1943年,晏阳初膺选为“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之一。

1950年,晏阳初受聘担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移居美国。

复旦大学旧址      位于北碚区东阳街道夏坝。

抗战时期,上海复旦大学自上海西迁,师生辗转几千里,于1938年2月,择址于重庆北碚夏坝,陋室绳床,坚持教学,设有文、理、法、商、农5个院22个系及2个专修科。

由于学校倡导“学术独立、思想解放”的方针,吸引了陈望道、周谷城、孙寒冰、曹禺、胡风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和各地的热血青年前来任教和学习。

广大师生高举抗战、团结、进步大旗,积极投入抗战洪流,成立了《中国学生导报》、菊社、话剧社、文摘社、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等进步团体,创办《中国学生导报》、《文摘》、《夏坝风》等刊物和壁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复旦成为大后方坚强的民主保垒。

1946年7月,复旦大学迁返上海,留渝校友又在此成立了私立相辉文法学院,解放后并入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和成都财经学院。

王朴烈士陵园      位于北碚静观镇嘉华林场内,陵园内安葬着王朴烈士和其母亲金永华

1948年4月,在中共重庆北区工委负责宣传和统战工作的王朴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

他在狱中坚贞不屈,于1949年10月28日在重庆大坪英勇就义。

王朴入狱和牺牲后,金永华母承子志,继续变卖家产支持中共地下党的活动,为中共川东地下党开展活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纪念王朴烈士,陵园始建于1957年,占地300平方米。

王朴墓用青石砌成,呈圆形,高2米,周长1.5米。

王朴墓旁,是其母亲金永华的墓。

2008年4月,人民政府重新立了墓碑,并增加王朴烈士和其母亲革命事迹的展出照片和文字介绍。

作孚园      位于北碚公园最高处。

1927年,卢作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主持清除匪患,同时对北碚进行全面治理规划和整顿市容。

北碚公园以及北碚体育场、江北民生机器厂、中国西部科学院、兼善中学、三峡染织厂等都是这样背景下建成的。

为纪念和缅怀卢作孚对开拓北碚建设、发展的贡献和对其功勋铭记,1986年11月,北碚各界人士发起在北碚公园筹建卢作孚塑像及各界知名人士对卢作孚先生的题词碑刻,定名“作孚园”,卢作孚及夫人也安葬于此。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      位于北碚区文星湾。

1930年10月,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筹备创建了西南第一个民办科学研究事业――中国西部科学院。

抗战爆发后,一大批东部地区的科研学术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内迁北碚,中国科学文化的国脉和精华在此得以保存和延续。

1944年,中国西部博物馆在西部科学院原址成立,解放后,这里成为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室。

中共重庆北区工委机关旧址      位于北碚复兴镇逊敏书院。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南方局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派从复旦大学毕业的王朴回家乡江北县复兴场(现为北碚区复兴镇),以办学为名,建立农村革命阵地。

王朴征得母亲同意后,由母亲金永华出资创办莲华小学,后以逊敏书院为校址扩大改办为莲华中学,成为党的地下活动的据点。

1947年9月,川东临委派齐亮来到莲华中学(逊敏书院),成立中共重庆北区工委,书记齐亮、委员王朴、黄友凡,领导当时江北县和北碚地区党的工作。

1948年,因《挺进报》事件,北区工委遭到重大破坏,王朴被捕,齐亮、黄友凡转移,北区工委一度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仍继续开展地下革命工作,直到与党组织接上关系。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