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儿子离世否极泰不来的他们还能做些什么

毕业论文网   又要过年了,李楠君看着书桌上儿子的相片喃喃自语:“建华,这一年我和你妈过得挺好,做了不少事情,拿了不少奖,参政议政先进个人、优秀志愿者、五好文明家庭……你知道这一切,也会高兴、放心的……”相片里儿子英武帅气的面孔微微笑着,好像都听到了。

黑五类”和团干部   谈起了轰轰烈烈的恋爱   李楠君是江苏泰州人,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上世纪20年代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英文编辑。

他读书的时候成绩很好,初中、高中时还和胡锦涛主席是同学。

可惜后来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没法参加高考,到了农村插队。

作为黑五类子女,他在生产大队里常常遭遇不公正的对待,慢慢地,熬着熬着就32岁了。

眼看着成了大龄青年,青春就要蹉跎了,没想到此时命运眷顾他,给他安排了一段好缘分。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期间,公社要召开知青大会,李楠君的文笔好,被公社党委找去帮忙。

第二天,书记带来了一个女孩,说是另一个大队的团干部,也是来帮忙的。

女孩大方地自我介绍:“我叫孙根娣上海来的。

李楠君一听到“上海来的”就有种亲近感,因为父母亲曾在上海工作、生活过。

李楠君忍不住偷偷地多看了孙根娣两眼,女孩圆圆的脸蛋,圆圆的眼睛,说几句话就爱笑,给他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

知青大会办了几天,李楠君和孙根娣一起工作,渐渐有了好感。

李楠君喜欢上孙根娣的活泼开朗,孙根娣看中李楠君的才华和朴实。

大会结束后,李楠君邀请孙根娣去他那里玩。

那是讲究阶级身份的年代,像李楠君这样的黑五类子女,大家是唯恐避之不及。

但是孙根娣不怕,她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根红苗正,为人热情善良,豪爽又仗义。

她花了大半天,好不容易乘小船、过独木桥来到李楠君所在的生产大队,这个地方真的是不容易找,太偏远了。

因为生产队没有给李楠君建房,他就住在打谷场上一个不足4平方米的草棚里,四面漏风,冬寒夏热,连个门还是草帘子编成的。

坐在两块木板支起的床上,孙根娣也不知怎么的,眼泪就吧嗒吧嗒掉下来了,同是插队,但是李楠君这的条件比她那里差多了。

她问李楠君:“你为什么住这里啊?”李楠君回答:“我是历史反革命的儿子,所以组织上考察我,让我住草棚子。

”“在这里怎么过啊?”孙根娣很同情李楠君的遭遇,不由自主地就想对他好一点。

李楠君和孙根娣自由恋爱了,可是他们身份相差悬殊,一个是黑五类子女,一个是团干部,闲言碎语立刻就传开了。

没过多久,书记就来找孙根娣谈话,劝她重新考虑这段感情: “小孙,你是公社重点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是团干部;李楠君是历史反革命子女,是黑五类

如果你们俩在一起,你的政治前途就没了。

孙根娣没想那么多,她就是觉得李楠君可怜,如果自己和他好了又抛弃他,对他的打击更大了。

她说:“我是入党积极分子,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为什么要拒绝人家,伤人家的心呢?”   恋爱的事传到上海孙根娣的家里也掀起了轩然大波。

父母为了阻断女儿和李楠君的交往,使出狠招,打电报叫她回上海

上海孙根娣像“坐牢”,天天都被“洗脑子”,理由无外乎就是那几条:李楠君是黑五类,两人门不当户不对;李楠君又比她大10岁,年纪相差太多;李楠君家在泰州,如果跟他结婚就没法回上海了……父母劝完姐姐劝,姐姐劝完弟妹劝,弟妹劝完邻居劝,大姐夫还给孙根娣介绍了一个上海对象,希望她早日把李楠君忘了。

孙根娣不为所动,她每个月都给李楠君写信,偷偷寄给他,那时除了通信就没有别的联系方式。

大半年下来,两个人经历了日夜思念,担心忧虑,感情备受考验。

有一天,孙根娣又接到李楠君的来信,她打开一看,是一块白手帕,上面有两行大红血字:海枯石烂,此情不移。

她吓坏了,以为李楠君为情所困想不开,这可要出大事了。

她拿着手帕去找父母谈判,她说:“这辈子我非李楠君不嫁,如果你们要再拦我,我就去跳黄浦江,你们就当没养过我这个女儿。

”这次,孙根娣是下狠心了,父母看这情势也只能妥协。

25岁的儿子   新婚半年后突然离世   艰难、曲折的恋爱过去,总算迎来比较圆满的结果。

1975年“十一”,李楠君和孙根娣要结婚了。

说好了是在上海办,孙根娣先行回家准备,李楠君因为去连云港出差,计划9月29日到上海

可是,到了日子,李楠君却没来。

过了一天还是没来。

孙根娣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那时要联系个人真的很困难,别说手机,连个座机也没有,临时出点事都联系不上。

国庆节清晨,孙根娣娘家一切都准备好了,大家翘首等着新郎官。

快接近中午的时候,李楠君总算到了。

看到他风尘仆仆的样子,孙根娣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她嗔怪地问:“你到底去哪里了?结婚的日子都忘了?”李楠君连声说:“没忘,没忘,记在心里呢。

”原来,李楠君出差的时候遇到一位突发肠胃炎的同志,就主动把人家送到医院,陪人家看病,来来回回耽搁了两天。

孙根娣听了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李楠君就是这么个直心肠的人,帮人家看病,差点连自己结婚都赶不上。

婚后,李楠君和孙根娣回到泰州农村生活,第二年儿子出生。

考虑到农村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他们没有再要第二个孩子。

两年后,知青返城的大潮汹涌澎湃,社会的激变考验着每个知青的心灵。

孙根娣有机会可以回上海,前提条件是要单身,很多人劝她去办个假离婚,先回到上海再说,毕竟上海是她的娘家。

当时有很多知青都是这么做的。

李楠君为妻子着想,他说:“你先回去,把儿子也带去,我到时候来看你们。

孙根娣心里明白,这一回去就是夫妻两地分居,将来的事会怎样谁也说不准……她对李楠君说:“我不走,我们好不容易结了婚,我可不愿意离婚。

李楠君听了很感动。

回不了上海他们就一起回到泰州城里。

李楠君被分到一家国企搞宣传工作,后又担任工会主席,孙根娣也在这工厂的车间里上班。

夫妻俩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厂标兵”、“市先进个人”。

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欢乐安逸,但是李楠君总觉得自己愧对了孙根娣,他对妻子说:“真是难为你了,为了和我在一起,你入不了党,也回不了上海……”孙根娣倒没想那么多,只要能够和老公、孩子在一起,她就感到非常幸福。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儿子就十几岁了。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政策的出台又一次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知青子女可以返沪了!李楠君和孙根娣儿子送回上海儿子也挺争气,考取了一所职校。

1998年,儿子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大型央企工作。

孙根娣因患类风湿关节炎病退回上海,就近照顾儿子

为了解决母子俩住的问题,李楠君卖掉泰州的房子,又东拼西凑了一些钱,在上海高桥镇买了套一楼的老公房。

一家三口不得已分居两地。

刚回来的时候,孙根娣每月的病退收入只有185元,完全跟不上当时上海的生活水平,所以她每个月还得在外面打几份临时工,才勉强可以过日子。

好在儿子的工作还是比较稳定的,他对父母也很孝顺,经常帮孙根娣做事,替她分担家事。

2000年,李楠君也办了病退到上海生活,一家人才又团聚。

不久,儿子带回了女朋友,好事临近,大家都挺高兴。

买不起新房,李楠夫妇就把老房子简单装修了一下,把两房改成了一房一厅,给小夫妻当婚房用,他们则另外在天井里搭了一间,住在外面。

忙活完一阵,婚礼办完,李楠君和孙根娣的一点积蓄也掏空了,不过只要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一切就都心满意足了,从2000年开始夫妻俩主动担任社区志愿者,为社会奉献余热,憧憬着安度晚年。

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

2001年3月的一天傍晚,李楠夫妇在家接到媳妇的电话,说是儿子不行了,送到医院抢救。

他们不敢相信这一切,儿子早上出门上班都是好好的,下班前还打电话来说晚上要和媳妇逛街。

怎么突然就不行了?夫妻俩立刻赶到医院,还是晚了。

儿子没有抢救过来,医生说是心肌梗塞,这是一种隐性的心脏病,发病前都没有任何的征兆。

听到这个结果,孙根娣当场就晕过去了……   儿子说走就走,走的时候才25岁,新婚半年。

李楠君和孙根娣白发人送黑发人,顿时觉得生活跌入了深渊,失去了希望。

葬礼的这一天,孙根娣哭得死去活来,邻居怕她出意外,自发地来帮忙。

人生最痛苦的三件事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

少年丧父是失去依靠,中年丧偶是失去伴侣,老年丧子却是失去希望和家庭的欢乐。

李楠夫妇毕竟都是性格坚强、有文化素养的人,料理完了儿子的后事,孙根娣强压着悲痛,拉着年刚21岁的媳妇的手说:“你也该走了。

不是不让你住在这,我们是怕你触景伤情,你年纪轻,以后还会有新的生活……”媳妇也很懂事,把之前结婚时收到的“压箱底”的钱拿出来交给公公婆婆,买了块墓地。

一个热热闹闹的新家突然间就这样变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刻骨铭心之痛和精神刺激使夫妻俩的身体垮了下来,5月份,孙根娣老是肚子疼,去医院做检查,医生说她之前的子宫肌瘤突然长大了,不得不住院做子宫切除手术。

之后没多久,她又因为脑梗再次住院治疗。

李楠君因为照顾妻子,跑来跑去,老毛病腰伤又复发了。

李楠夫妇俩在浦东道德讲堂讲他们的故事   化小爱为大爱,   志愿者一做就是十几年   丧子之痛难以言表,可生活还得继续。

2002年夏天,李楠君在家整理书橱,他是个很喜欢看书的人,几十年来藏书有上千册。

之前,他也曾开玩笑地对儿子说过,爸爸没什么钱财留给你,这些书就当传家宝留给你了。

可惜现在物是人非,以后也不知道要把这些书留给谁。

理着理着,他突发奇想和妻子商量:“我们把这些书送到居委会去,办个小图书室,让大家都来看书吧。

孙根娣觉得这个想法不错。

小区的人平时都喜欢搓麻将,他们也时常来拉孙根娣活动室搓麻将,想让她散散心,可是她对打麻将实在不感兴趣。

如果在活动室能看看书的话就好了。

两人说干就干,整理了500多本中外名著,一一编号登记,推着自行车分3次将它们一摞摞送到居委会

居委会腾出了一个小房间做活动室,条件简陋,又没有经费。

李楠君和孙根娣就自己动手,搬来了隔壁幼儿园里废弃不用的三张小桌子,把桌腿加高,重新油漆,做成大人用的书桌。

又捡来了幼儿园扔掉的菜橱,给它改装后上油漆,变成书架。

忙忙碌碌了一个星期,小图书室总算开张了。

领居们来看热闹,房间里挤满了人,他们对这些书赞叹不已,对李楠夫妇也是再三地感谢。

那天晚上,李楠夫妇兴奋得有点睡不着,儿子去世之后,他们第一次感到这么充实和满足。

图书室从2002年夏天至今,一办就是14年,他们还成立了“振兴中华读书会”,每个月都会固定活动。

好人都说,付出比享受更加幸福。

李楠君办完了图书室,又想到了一个新点子,办市民学校。

2004年,在居委党支部的领导下,他把小区的活动室全部利用起来,为居民们开班上课。

起初就是声乐班、戏曲班、舞蹈班、书法绘画班,发展到后来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有14个班级和文体团队,多次被表彰为浦东新区示范市民学校。

孙根娣也参与其中,先后担任手工艺班和戏曲班的负责人。

李楠君还自己编写了近30万字的《浦东高桥历史文化》教材,绘声绘色地给大家上课。

小区附近有个消防中队,当李楠君了解官兵战士没什么娱乐活动,就每周三晚上背着电子琴去给他们教唱歌曲。

端午节到了,孙根娣买了一堆糯米、粽叶、红枣、猪肉,用小拖车拉到消防中队,为官兵们包粽子吃。

居委会得知这个情况后,发动小区志愿者阿姨一起参加。

从此,每年端午节、元宵节前,为消防战士包粽子、包元宵就成了居委会的特色军民共建活动。

这个传统一直保持至今,孙根娣牵了头,又做成一件好事。

这十几年来,李楠君和孙根娣全身心地投身在社区的公益事业中。

孙根娣现在63岁,做着5份志愿者工作,道路交通文明劝导员、“老伙伴”志愿者、楼组长、市民学校班级负责人、平安志愿者,再加上参加各种合唱队、舞蹈队的活动,每天的行程都是排得满满的。

李楠君现在除了担任8种志愿者工作外,他还喜欢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

他虽然不是政协委员,不是人大代表,但他是高桥镇侨联副主席,也是民革成员,一直都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所以每月都会写几篇社情民意。

有200多篇被各级政协采用,前国家领导人对他的调研也曾做过批示,其中有两项建议被国家采纳进“十一五规划”,还有很多在报刊上发表。

2007年夏天,李楠君因为腰伤复发住院,认识了隔壁床一个来上海看病的浙江渔民。

这家人特别可怜,丈夫和妻子都不幸骨折,小孩又患败血症。

夫妻俩对他们十分同情,给他们送牛奶、送黑鱼汤、送人参、送购物卡,给他们增加营养;还陪着他们一起去第六人民医院、新华医院看病,还让他们在自己家住了十几天……   这些年来,李楠夫妇做过的好事不少,获得的荣誉也不少。

他们都把这一切归功于儿子

儿子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他们希望把对儿子的爱延续下去,化小爱为大爱。

过年了,这是李楠夫妇心情最不好的日子。

电视里反复放着《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听了就特别难受。

亲戚朋友要来拜年,孙根娣也会害怕。

因为每次拜年,他们都会带上小孩子。

小孩子叫她奶奶,她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儿子,如果儿子在世,自己的孙子孙女也该这么大了吧……失独,对父母来说,是永远抚平不了的心灵之痛,时光的流逝,也减轻不了对爱子的思念。

浦东新区妇联王小君主席在慰问他们时动情地说:“你们这样的家庭本应受到社会的照顾和关爱,而你们却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将爱心奉献给社会和别人,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