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直接穿刺栓塞在大型颅内富血管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作者:谭显西,诸葛启钏,钟鸣,林晨,吴哲褒,郑伟明,吴进森。

【摘要】 目的:评价大型颅内血管肿瘤术中直接穿刺栓塞手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90例大型颅内血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栓塞组和对照组栓塞组术中采用液体栓塞剂N—丙基—2—氢丙烯酸胶进行术中肿瘤直接穿刺栓塞后再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对照组单纯予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比较观察二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中肿瘤切除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栓塞组术中肿瘤切除平均时间为(90.6±17.5)min,平均出血量达(204.5±61.8)ml,平均输浓缩红细胞达(0.2±0.01)U,术后致残率为6%;对照组术中肿瘤切除平均时间为(180±15.3)min,平均出血量为(810.2±82.7)ml,平均输浓缩红细胞为(3.0±0.04)U,术后致残率为15%,二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 0.01)。结论:大型颅内血管肿瘤术中直接穿刺栓塞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术中肿瘤切除时间及出血量,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疗效。

【关键词】 颅内血管肿瘤;直接穿刺栓塞

大型颅内血管肿瘤手术时因很难彻底阻断其主要供血动脉,易使术中大量出血,影响肿瘤切除,增大术中的输血量及手术风险,并增加肿瘤周围正常的重要血管、神经及脑组织损伤的危险性,使其预后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减少术中出血对其治疗而言具有重要意义[1,2]。我们于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对大型颅内血管肿瘤肿瘤最大径大于4.5 cm)90例,随机单纯予显微手术切除肿瘤40例,先行肿瘤术中直接穿刺栓塞,然后显微手术切除肿瘤50例,评价颅内大型富血管肿瘤术中直接穿刺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4例,女36例,年龄24~73岁,平均44岁。病程3个月至10年,平均2.2年。其主要症状体征为头痛、呕吐、肢体功能障碍、视力障碍、共济失调等。

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行头颅CT及磁共振(MRI)检查,58例诊断正确,2例误诊为转移瘤,部分病例予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全脑血管造影(CAG)检查,肿瘤均呈富血管表现。肿瘤最大径均4.5 cm。

病例的选择:病例通过区组随机化分为栓塞组和对照组栓塞组50例,脑膜瘤20例,肿瘤平均大小50 cm3;胶质母细胞瘤25例,肿瘤平均大小45 cm3。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5例,肿瘤平均大小27 cm3。对照组40例,脑膜瘤20例,肿瘤平均大小47 cm3,胶质母细胞瘤16例,肿瘤平均大小43 cm3,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4例,肿瘤平均大小24 cm3。

1.2 方法。

1.2.1 栓塞剂的选择。采用液体栓塞剂N—丙基—2—氢丙烯酸(NBCA)胶作为栓塞材料,超液化碘油稀释,根据栓塞剂的弥散情况选择适当的浓度。

1.2.2 手术栓塞治疗。对照组:①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常规显微手术切除肿瘤。②术中出血经血液回收机回收。栓塞组:①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尽可能多地暴露肿瘤,了解肿瘤周围神经与肿瘤的关系。②取5 ml的注射器配8号针头进行穿刺栓塞,再行显微手术分块切除肿瘤

1.2.3 观察指标。栓塞组、对照组观察肿瘤切除时的出血量、输血量、肿瘤切除时间、术后并发症。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以统计软件SPSS12.0做t检验,术后病残率使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栓塞组脑膜瘤,对照组脑膜瘤,两组胶质母细胞瘤及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均全切。两组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 0.01)。栓塞组术中肿瘤切除平均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输浓缩红细胞,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1)。见表1。

2.2 两组术后致残率比较 栓塞术后3例出现神经功能损伤,致残率为6%;对照组术后6例出现神经功能损伤,致残率为15%, 栓塞组低于对照组(P 0.01)。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