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例脑死亡患者的脑电图分析

【关键词】 脑死亡脑电图;脑电静息

[摘要] 目的:分析31例脑死亡患者脑电图变化,探讨其在脑死亡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便携式数字脑电图仪对符合脑死亡临床标准的31例患者进行脑电检查。结果:31例患者中28例(90.32%)在临床标准判定脑死亡后作EEG描记均呈脑电静息,3例在第一次EEG描记时有脑电活动,但在12 h后的描记脑电静息。结论:EEG作为脑死亡判定标准之一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而且在判定脑死亡过程中EEG应多次检查动态观察。

[关键词] 脑死亡脑电图;脑电静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脑死亡立法呼之欲出。脑死亡立法不仅可节约卫生资源减少医疗纠纷,而且有利于器官移植的开展。作为脑死亡判定标准中的确认试验之一,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在脑死亡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收集了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临床判定脑死亡患者31例,就其脑电变化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患者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26岁~82岁,平均52.3岁。颅脑损伤11例,高血压基底节出血6例,脑干出血6 例,小脑出血4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肿瘤术后1例。

1.2 临床判定标准方法 所有病例均经过ICU资深医师进行判定,符合我国脑死亡临床标准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1]。31例患者临床表现均呈深昏迷,GCS评分为3分。脑干反射全部消失。自主呼吸停止,靠呼吸机维持,自主呼吸诱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1.3 EEG检查方法 应用日本光电NeurofaxμEEG9100型便携式数字脑电图仪。检查方法和结果判定参照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1]。按国际10~20系统安放电极,安放16个记录电极(额极Fp1、Fp2;额F3、F4;中央C3、C4;枕O1、O2;前颞F7、F8;中颞T3、T4;后颞T5、T6)。接地电极在额中线(Fz)。高频滤波75 Hz,时间常数0.3 s,敏感性2 μV/mm。描记时间30 min。描记中分别以疼痛刺激双上肢,亮光分别照射两侧瞳孔,观察EEG有无变化。12 h在同等条件下重复1次。结果判断:EEG平直,不出现2 μV的脑波活动,即脑电静息

2 结果。

31例患者中28例(90.32%)在临床标准判定脑死亡后作EEG描记均无脑电活动。3例在第一次EEG描记时有脑电活动,但在12 h后的描记中未见脑电活动(见表1)。脑死亡之后存在的脑电活动的EEG表现主要为低幅的(4 μV~20 μV)β和θ波型。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