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仁”文化理念下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开发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德育活动课程”应运而生。本文以赤岗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论述了赤岗小学在“立仁”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对于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开发的研究实践。

【关键词】立仁德育活动课程开发。

活动课程”最早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杜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活动课程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和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而在中国也有孔子“知行合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对活动课程的探索,直到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明确把“活动课程”写入法律,中国的活动课程体系才开始建立。

课程改革以来,提倡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德育活动课程”应运而生。朱小蔓在《中小学德育专题》中将“德育活动课程”定义为“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校学生自我组织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为中心,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道德体验,锻炼意志,建履道德,促进道德行为习惯培养而设计的课程。”这种定义对“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都有比较全面的概述。

一、“立仁理念德育活动课程

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就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根基又在于“仁”。“仁”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儒家文化的最高价值取向,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规范和准则,是人类社会最一般的特性。可以说,“仁”文化不仅影响着每一个单独的客体,甚至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特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魂”和“根”。《周易》中有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就是告诉我们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关键就是要教导学生具备仁义的性格特征,只有坚持育人先立仁的原则,才能使教育落到实处。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赤岗小学确立了富有儒家风范的“仁”的核心理念,坚持“以德树人,以仁立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爱众亲仁”的校风、“博文仁诲”的教风和“萃思笃行”的学风,也最终铸就了“说仁话,做仁事,行仁礼”的学校精神,将学校深深打上了“仁”的烙印。小学德育课程活动作为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核心环节,也只有在“立仁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切实有效,在“立仁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编制校本课程,进行德育课程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立仁”文化理念小学德育活动课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是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基础,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小学生优良品德素养塑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对于构建学校特色德育课程以及办学特色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立仁”文化理念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开发。

1. 赤岗小学学生品德素养现状调查。

一个学生只有真正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获得更好地立足社会的无形资本,才可使个人的发展更全面、生活更幸福,使人类社会更美好。任何道德品质都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而学生品德修养也应当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引导。通过制定品德素养评价表,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分析出赤岗小学德育工作的状况,为后期开展各项研究做铺垫。在2014年9月至2014年10月将编制完成的品德素养评价表对本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随机抽查200位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得出赤岗小学学生品德素养的整体状况和分布特征。

学生品德素养具体分为文明礼仪、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四大类进行考察,在每个大类下又分了5个小项,总计25个小项对学生品德素养进行等级划分,评价结果通过A、B、C、D四个等级制来呈现:优秀A(90分以上)、良好B(90—70)、合格C(69—60)、再努力D(60分以下),文明礼仪、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四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如下: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赤岗小学学生品德素养的整体水平比较良好,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大对学生品德上的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上的表现要整体好过于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学生对于礼仪教育上的接受度和兴趣都比较高涨,在实际地对学生德育教育中,要善于利用学生喜欢和容易接受的事物来提高学生整体的品德素养水平。品德素养评价表的结果也表明了赤岗小学对于学生进行“立仁”文化理念小学德育活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2. 编制相关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的课程自主研发的过程,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开发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不仅体现各个学校的办学宗旨、资源优势及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而且紧密结合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呈现出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新时期,番禺区石楼镇赤岗小学以“立德树人”为办学根本任务,确立了“立仁”的办学战略,坚持开放、包容、博爱的教育观念,以“仁术”管理学校,用“仁诲”教育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成新时代的“仁人”。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落实学校办学理念,编制了《读国学 明仁义》国学经典校本课程

课程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选取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全文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部分内容,又添加了细说汉字、成语故事、二十四节气、美德故事等相关知识,有序排列,并在其中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教于乐。该课程读本在形式上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图文并茂,从感官视觉上吸引学生,达到趣味盎然的效果;在内容上以通俗易懂、短小精练的名句节选为主,并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让学生易于理解。而“细说汉字”“成语故事”“二十四节气”“美德故事”等内容更是引人入胜;同时在每一课的后面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题,意在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运用,学以致用,十分适合赤岗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黎耀威.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范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2]顾明远.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3]黄春芬,罗刚淮.让德育活动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效[J].思想理论教育.2011(02).

[4]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尹长云.孔子的德育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求索,2001(03).

[6]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7]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8]杨小薇.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