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糠酸莫米松联合果酸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外用糠酸莫米松联合果酸(ARhs)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治疗组双上肢皮损进行果酸治疗,1次/周,同时外用糠酸莫米乳膏,2次/d,身体其余皮损外用糠酸莫米乳膏对照组所有皮损外用糠酸莫米乳膏治疗,用法同治疗组,每周复查,直至4周治疗结束。

结果:治疗第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0.0%、30.0%,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87.5%、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果酸糠酸莫米松;斑块型银屑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8.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6)04—0045—02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系统性皮肤病。

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尚无完全治愈的理想方法,外用糖皮质激素、卡泊三醇软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均能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和诱导其分化,这些制剂已成为银屑病的一线外用药物。

果酸(alpha hydroxyl acids,AHAs)是对一系列α位有羟基的羧酸的统称,通过活化类固醇硫酸酯酶和丝氨酸蛋白酶降解、调节角质形成细胞桥粒的连接,从而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粘连性和角质堆积,临床上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以及光老化等报道较多,疗效满意,有报道外用果酸洗剂治疗头皮银屑病,但对头皮外银屑病治疗无相关报道。

鉴于对角质以及角质形成细胞的剥脱作用,笔者尝试糖皮质激素外用联合果酸治疗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现就此方案的临床疗效银屑病皮损评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因无外用果酸对头皮外银屑病的报道,在考量此方案的安全性以及在患者知晓、同意治疗的情况下,笔者选择双上肢皮损总面积小于体表面积10%、数目2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接受治疗者。

1.2.2排除标准:①就诊前4周内有治疗情况者,包括口服和/或外用维A酸类、糖皮质激素和中药者,外用卡泊三醇或其他银屑病治疗方案等或病程为消退期患者;②局部合并其他皮肤病、严重系统性疾病者;③对果酸过敏或刺激症状不能接受,或伴有严重刺激症状而终止试验者;④妊娠和哺乳期女性;⑤不接受试验方案者。

1.3方法   治疗组:40例,仅对双上肢皮损进行果酸治疗,1次/周,同时外用糠酸莫米乳膏,2次/d,身体其余皮损外用糠酸莫米乳膏,2次/d,每周复查,直至4周治疗结束,若皮损治愈,提前终止;对照组:40例,所有皮损外用糠酸莫米乳膏,用法同治疗组。

于第2、4周记录两组双上肢皮损面积、红斑、浸润和鳞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

果酸治疗方法:产品为Neostrata芯丝翠果酸,羟基乙酸浓度为20%。

首先用凡士林涂抹于银屑病斑块周围保护正常皮肤,皮损外表外涂质量浓度为20%的果酸,2~3min,或当患者出现红斑、白霜或主诉非常不适时,以中和液中和,终止标志为无泡沫产生,随后冷敷10min,1次/周。

1.4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rerity index,PASI)评分标准:面积评分根据所占双上肢面积的百分比,评价为1~6分,评价皮损的红斑(E),浸润(I),鳞屑(D),每项用0~4分评价,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极重度,由于本试验仅对患者双上肢进行疗效评分,因此采用身体区域PASI评分法,双上肢PASI评分=(E+I+D)×A×0.2。

疗效指数=(治疗前PASI评分治疗后PASI评分)/治疗前PASI评分×100%。

痊愈:疗效指数、双上肢皮损总面积消退≥90%;显效:疗效指数60%~90%;有效:疗效指数20%~60%;无效:疗效指数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当满足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自身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5,P2=1.66,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7.5%,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1.66,P。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