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故乡风光好

世界著名华裔摄影家黄杰夫先生是英国摄影学院惟一的华裔高级院士,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过二百多次金、银、铜奖,并两次荣获联合国发展部颁发的特别贡献奖。这是一位用智慧和思考记录了上个世纪多少精彩瞬间的老摄影家。

童年的苦难。

杰夫祖籍福建仙游,1912年初,基督教会从中国兴化地区召募了101名垦殖移民,杰夫的父亲黄德欣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带着妻儿从家乡到厦门乘船经新加坡在海上颠簸了3个多月才到达砂捞越诗巫,并在新珠山的中港兴化垦殖区安下了家。

当年位于东马来半岛的砂捞越拉让河流域,是一片未经开垦蒿草遍野的热带森林。那里气候潮湿暑热,瘴气弥漫,蚊蚋肆虐,尤其是下游,因地势低洼,积水不通,瘴疠之气尤甚。中国农民动身前作好了开荒的思想准备,从家乡南来时都带了犁耙等农具,但到达目的地时,仍被眼前的荒芜景象惊呆了。初到异国他乡的垦民,不仅要克服水土不服的种种反应,还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开荒造田。加上生活在与外界隔绝、好斗嗜杀的土著部落中,随时都要防范土著前来杀戮的危险,早期垦场的生活其艰险困苦可想而知。

1916年8月15日杰夫出生在才开办4年的兴化垦殖区,那时住的是热带林区常见的、用树干做支柱离地面约有十多尺的高脚屋。这类屋子的墙是木板、树皮围成的,屋顶用当地盛产的亚答树的阔叶层层盖住,再用竹片夹住,因为盖在密林深处,即便是中午也很凉爽。杰夫还记得小时候,白天人们都上山开荒去了,丛林四周一片寂静,孩子们只得三五成群跟着大人上山玩耍。入夜,毒蛇、猛兽出来觅食,有时野猪冲撞高脚屋的柱子,震得木屋摇摇晃晃。村里有人发现野兽来袭击,便拿着木棍、砍刀大声吼叫着驱赶野兽,孩子们便敲打晒干了的龟壳,通知邻居前来助阵。每当暴雨袭来,狂风掀开了屋顶,甚至整间屋子被刮倒,大人忙着抢救剩下的东西,孩子们只得爬在树上躲在大叶片下避雨,黄杰夫的童年就是在这种担惊受怕、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度过的。

生活在国外的华人,虽然远离家园,但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却不会变。1917年兴化垦殖场的居民集资创办了一所中兴学校。杰夫还记得那时的学校是一座用亚答叶盖的木屋,桌椅和黑板都是家长动手制作的。最初只招收了10名学生,聘用了一位身兼教师、职员的校长,他不但要教国文、史地、算术(包括珠算)、自然、卫生,另外还要教尺牍、书法、图画,还设有格致、修身之类的传统伦理教育课,而且是用垦区流通的兴化方言教学。

1926年,杰夫的母亲病逝,年幼的儿女骤然失去母爱,家事也无人料理,黄德欣只得让刚满11岁的杰夫跟随姐姐到镇上的女子中学附设的可以招收男生的幼稚园寄读。

第一次回乡。

1927年秋天,一心想让孩子们从小能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黄德欣,变卖了十几年来辛苦开垦经营的垦场家园,怀着中年丧偶的落寞愁绪和去国离乡的惆怅,带着子女回到他阔别了15年的家乡

12岁的小杰夫随着父亲离开了古晋拉让河边那座熟悉的小镇,乘船先到新加坡,再转乘货轮进入南中国海。孩子们在甲板上眺望茫茫海天和滔滔巨浪,心里既兴奋又紧张。经过四天三夜的航行才到厦门,再转乘小火轮沿着海岸逆流而上。父亲带着孩子们换上平底拱顶船缓缓前行,杰夫望着在清澈见底的小河两岸苍翠低垂的荔枝林设想故乡的模样,太阳偏西时,父亲指着前方山顶的一座高塔下的小镇告诉孩子们,那就是他们的家乡——涵江了。

杰夫第一次回到陌生的家乡,第一次住进砖瓦屋使他感到踏实而新鲜,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河上浮动的塔影和枝叶间还缀着一些零星果实的荔枝林,更引起他无限的遐想。

可惜好景不长,武装土匪得知黄德欣从南洋回乡,认为他发了洋财,不久就上门骚扰勒索,他不得不于1928年春天,怀着满腹辛酸又带着孩子重返沙捞越。没想到当他们到达诗巫时,两天前刚发生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华人集资刚建好不久的刹巴集市,残垣瓦砾间还冒着缕缕青烟,许多华人都被迫移居别处。拖儿带女的黄德欣只得到兴华垦场安家落户,后来又到拉让河南支流的杯港开辟垦场,种植胡椒和其他经济作物。

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原先畅销的香料作物也没有市场,无法维持生活,黄德欣只好带着杰夫兄弟再次回到了家乡。那时,动乱中的祖国仍没有一片安生之地,1932年黄德欣又带着刚在家乡上了两年小学的杰夫兄弟再次返回砂捞越,在杯港兴化垦殖场永聚园安了家。杰夫也回到诗巫中华学校求学,通过和当地少数民族的同学接触,他感到这些虽然穿着和生活习惯都很怪异的人,并非生来好斗嗜杀,他们同样有一颗仁爱之心。每逢假日杰夫和达雅族年轻工人一起劳动玩乐。达雅族本来没有文字,因此有许多由祖辈口头传下来的故事都很生动。寨里的年轻人还邀请杰夫去他们的高脚屋谈天,这使得杰夫对砂捞越土著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产生了兴趣。

千里迢迢寻师学艺。

杰夫从小就喜欢画画,在中华学校就读时每次全校图画比赛,他总是得第一名,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天分。中学毕业时,父亲和老师都鼓励他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深造,希望他日后成为一名画家。一天,学校请来照相馆的人来拍照,杰夫第一次见识了新奇的照相机拍出来的影像,他想如果用它去拍摄很美的画面,和图画不也是一样么,他逐渐对这门新兴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省下了两块七角零用钱,买了一架半新的盒式柯达老式照相机,开始学习摄影。没想到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摄影比赛便夺得了冠军,他下定决心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1935年,19岁的黄杰夫为了寻师学艺来到新加坡,寄居在姐夫家里。他的姐夫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潮人士,得知杰夫为学艺而来,鼓励他下决心学习,热心帮他找门路。

当时新加坡经营照相业的人多是和外国人接触较早的广东人,由他们控制的照相业,为了商业利益不轻易招收学徒,一般只吸收亲戚、同乡参加。新加坡华人城牛车水街上有一家名扬东南亚的“巴黎日夜灯光照相馆”,老板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摄影师,杰夫抱着试一试的心理,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给这位已是当地知名人士的老板,诉说自己对摄影艺术的爱好,想拜他为师,并说明两年内不要任何报酬。不久后,这位老板就在杰夫原信的反面写了几句话,说明他的相馆不招收学徒,这件事对学艺心切的杰夫是一次很大的打击。

杰夫的姐夫见他整天闷闷不乐,劝他回国并写信介绍他到泉州一家亲戚开的厦光照相馆当学徒。这年底,杰夫怀着一种失落的心情,只身回到家乡,当时他的弟弟已不幸病逝,在继母劝说撮合下,他遵从父母之命和同乡郑丽英成婚。

婚后,一心求艺的杰夫来到泉州,厦光照相馆的马老板同意收他为徒。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潜心钻研,只花了3个月时间,便掌握了拍摄、暗房的采光、修底片和冲印等基本技术。这段时间他还到一所私立美术学校学习绘画,这所学校只招收30名学生,采取分班授课,杰夫选修炭画素描速写专业,进步很快,为日后摄影的构图、采光、透视打下了基础。

探寻艺术创作之路。

杰夫十分关注少数民族的生活,他经常外出,深入婆罗洲少数民族地区拍摄风土民情。当时聚居在拉让江流域的达雅族,还过着刀耕火种、以渔猎为主的生活。一心想突破一般的人像摄影的黄杰夫,希望能拍成一些有特色、寓意较深的艺术照片,他随时留意身边的生活,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他拍摄的第一幅作品《达雅族少女》,一经发表立即受到人们关注。

1946年春天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刚拍完一组风景照,坐在草坡上歇息,只见一位身穿民族服装的马来姑娘向这边走来。她左手挽着一只装满果子和野菜的竹篮,右手握着一把长柄弯刀,那朴素刚健的体态,舒展自然的笑容,强烈感染了杰夫,他立即取出相机采用侧光抓拍了一张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的《马来少女》。这幅构图完美,明暗对比适中,层次分明,透视极佳的照片,在《海峡时报》刊登后,其他报刊也纷纷转载。此后,他更专注拍摄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作品,《海峡时报》几乎每期都发表他的佳作。更有意思的是1983年的一天,一位老妇人带着这张照片找到了婀娜摄影公司,要求黄杰夫替她把一张旧照翻拍放大到24时。杰夫望着眼前这位老妇人手持他37年前的旧作《马来少女》简直惊呆了,他告诉这位老妇人,这张照片正是他当年为她拍的,他俩互相对望了很久,才模糊地回忆起当年拍照时的情境,禁不住流下泪来。

1950年1月,新加坡艺术协会在当地英国文化协会会堂举办第一届泛马摄影艺术展,参展的多是新加坡、马来亚摄影界名家。黄杰夫因为在新加坡开过照相馆,又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大会也通知他选送作品参展。

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的国际都会,艺术欣赏水平较高,文艺界代表和社会名流都赶来参观,灯光如昼的大堂内,四壁佳作琳琅满目,盛况空前。当时大家对黄杰夫这个名字还很陌生,他送展的一幅幅黑白照片,从选题、构图到采光都别具特色,展示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引起了行家和参观者的注意。他拍摄的荷花《美的秘密》采用逆光高调拍摄法,柔和的光线使整个画面层次分明,那盛开的或含苞待放的荷花,甚至连掉落在桌面上的花瓣,都同样富于质感,题为“美的秘密”正是说明了创作者的用心。另一幅摄于新加坡一座古老妈祖宫的《晨祷》,是一幅具有浓厚华族文化特征的作品。晨光笼罩下的神庙,一位华族老妇跪在庭院中神像前虔诚祈祷。巨大的龙柱、高悬的灯笼和那升起的袅袅青烟,烘托出一种庄严而肃穆的宗教气氛,也传达了移居异乡的老侨民的心态。这两幅作品无论是选景、构图、采光都很具特色。经过众多的专家评委反复筛选,慎重评定,竟盖过了众多的名家名作,分别夺得了金奖和银奖。当黄杰夫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从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手中接过奖牌时,台下引起一阵赞叹声,对于主要靠自己钻研而走进摄影艺术殿堂的黄杰夫来说,更是内心激动不已,名家的褒奖,更坚定了他的创作信心。从此以后,他不断受邀到各地参加国际影展,并屡屡获奖。他还回到祖国各大城市举行了个人摄影作品展览。

杰夫1955年拍摄的《休息》是他投考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名衔的作品之—,虽然画面上没有出现人物,却能引起人们的联想,题目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后来他多次以《休息》这幅作品参加国际摄影沙龙展览,屡屡入选获奖。黄杰夫凭着他在摄影艺术方面高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考上了英国国家摄影学会的会士衔。4年后他选送12幅作品参加考试,结果以全部满分的成绩顺利地获得了世界摄影界具有权威性的高级会士名衔。

1957年拍摄的《和平的象征》也是杰夫代表作之一。二次大战结束后,当时国家独立了,和平已经到来,农民开始回到荒。

芜的田地里去耕种。它不但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而且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也屡获国际影展大奖。

1958年,黄杰夫又荣获设在瑞士的世界摄影联盟学会的博士荣衔。

1960年代初黄杰夫拍摄的《高调静物》是他的画意派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无论是构图布局,色调光线,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给人一种非常和谐而优美的感受,曾在国际摄影沙龙中先后获得二十多次大奖,被选为世界摄影名作,还获得美国摄影家学会颁发的金奖,并被美国博物馆珍藏。

自然真实和朴素无华是黄杰夫作品的基本特色,即使是集锦作品《赶程》,也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同样感人至深。

在《赶程》中,一位身着印度长袍手握鞭子的老马夫正赶着三匹驮着行包的奔马在布满石头的道上飞驰。日已西斜,天空浓云密布,暴雨将至,而前面却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奔马蹄下掀起的尘土,和后面坐骑上赶马人的姿势,给人以鲜明的动感。这张照片中的人和马是在印度加尔各答拍摄的,因天际层叠的乌云与画面衔接不够协调,于是他在新加坡补拍了天空。这幅作品层次分明,人物生动,而且营造出归途路遥,非赶路不可的气氛,引人深思,耐人回味,得到专家极高的评价,也先后获得二十多次国际大奖。

半个多世纪中,黄杰夫从一名学徒起步成为著名摄影家,走过了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他在摄影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是多方面的,不论是拍摄人像、静物、风光或画意派作品还是抓拍动态新闻照片,都保持了他个人的独特风格,他的创作道路,为亚洲的摄影界开拓了新的境界。黄杰夫的足迹遍及亚、非、欧、美诸洲,曾荣获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奥地利和苏联等著名摄影学会所颁发的最高荣誉,并先后夺得摄影活动多枚国际大赛奖状和奖章。由于他在国际摄影界的声望和地位,经常被各国邀请担任国际的主持人和评审员。

故国乡情深。

杰夫对故国、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5年的秋天,他才有机会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见到了38年未曾见过面的妻女和亲人,久别重逢,令他百感交集。别离时年轻的妻子如今已两鬓染霜,当年抱在怀里的女儿,也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他怀着一种愧疚的心情,带着妻女一道游览了北京和祖国大好河山。

杰夫先生没料到在首都受到了贵宾式的接待,并有幸见到了国家领导人,有关方面还在钓鱼台宴请了他,对杰夫维护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在摄影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倍加赞赏,并邀请他参加了国宴,使久别故国的游子分外感动。

在金秋时节,杰夫第一次登上了多次人梦的八达岭万里长城。他站在古老的墙垛上,眺望着这条蜿蜒于中国北方辽阔大地上的苍龙,浮想连翩。

在北京,中国摄影学会盛情款待了他,同时也会见了许多仰慕已久、只见过作品而从未曾谋面的摄影名家,彼此开怀畅谈,使他倍感亲切。

此行,杰夫一家还游览了焕发青春活力的六朝古都南京。

他还和家人一道畅游了以湖光山色、园林美景著称的江南名城无锡、苏杭和上海,游览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俊秀绮丽的桂林山水使他陶醉,倒映在清澈的漓江水面上的阳朔两岸挺立的群峰,给人以似幻似真的感觉,在此他拍下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佳作。

畅游祖国锦绣河山令黄杰夫心驰神往,他多次回祖国采风,亲眼看到从家乡到大江南北,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这一切和少年时代记忆中的祖国故乡完全不同,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他感慨万千。在美好的回忆中不时翻阅他精心拍摄的美丽的风光、灿烂的文化和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的千余张作品,成了他心灵的慰藉。

1977年,年逾六十的黄杰夫先生,登临素以奇峰、异石、云海、苍松闻名于世的黄山。他没有拍摄众多名家拍过的局部景点,而另辟蹊径选取了富有特色深秋时节云雾缭绕的黄山。这幅黑白照片抓住了黄山的特点:远处,稳如磐石和尖笋般的奇峰在升腾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在夹缝中长满松树的山脉由低向高蜿蜒而上;前景是雾霭中伸展的松枝和缀满枫叶及栗子阔叶的树林。他所拍摄的黄山,宛如一幅写意的泼墨山水画,显示了摄影家别具匠心的选景和构图。

1981年,天寒地冻时节,黄先生专程到东北长白山,并访问了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等名城,领略了北国风光冰雪世界,拍摄那里晶滢透剔的冰雪奇观。

1982年1月黄杰夫应福建摄影家协会之聘担任顾问,每次回乡,他都带来他的近作,开办青年摄影爱好者学习班,亲自讲解授课,谈自己半个世纪以来如何开拓创新的体会,为家乡培养摄影人才尽心尽力。

1983年4月12到26日,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北京美术馆举办了《黄杰夫摄影作品展》。杰夫先生在世界不少国家都举办过影展,但回到祖国首都举办这样隆重的大型影展还是第一次。黄杰夫作品所开拓的新领域,展示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对中国摄影界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力。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首都新闻媒体报道了影展的盛况,许多摄影家和评论家在《中国摄影》和其他专业报刊上发表评论,一致认为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富有强烈的地方民族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黄先生感到有机会让全国的人民通过新闻传媒欣赏他的作品,实现了深藏在他心中的平生一大心愿。

1992年仲春时节,黄杰夫兴致勃勃地到少数民族较多的贵州作了一次西南行。他还深入贵州苗寨采风,将那里的风土民情尽收入他的镜头。

1992年9月10日,中国政府在甘肃兰州举办第一届“丝绸之路节”,特邀黄杰夫先生出席,并聘他为“丝绸之路摄影大赛”的评委,他欣然受命。接到通知的时间很紧,他打点好行装,匆匆上路,在北京只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登上了飞往兰州的班机。

当飞机进入西北境内时,这位在海外生活了半个世纪的游子,第一次俯瞰云层下掠过的黄土高原,不禁陷入了对祖国悠久文明历史的怀想之中。中国是发明养蚕的纺织丝绸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丝绸已传人西方,公元前二世纪中期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正式成为贯通欧亚内陆的通道。丝绸之路东起陕西长安,西行至甘肃敦煌,然后分为天山南北两路进入中亚,经过里海到达土耳其的君坦丁堡。自汉唐至北宋的一千多年间,它成为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孔道。尤其是盛唐时代,西方国家的很多商人和留学生,都经由丝绸之路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为一个极其繁荣的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会。后来因北方被外族攻占,东南沿海的贸易兴起,才取代了陆上这条通道。几年前,北京新闻电影厂拍摄海上丝绸之路时,曾约请杰夫先生剔口拍摄马六甲一站,他欣然受命前往,完成了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飞机在兰州机场徐徐降落,眼前的景象使这位初来的远客惊诧新鲜,尽管他已年近八旬,但仍决定要好好欣赏塞外风光,记录下亲身的感受。第一届“丝绸之路节”规模盛大,节目丰富多彩,各民族的文艺表演汇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除了当好评委外,还拍摄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美作品,并饶有兴趣地作了一次难得的西北之行。

黄先生是第一次到大西北,他不顾峋高龄,和同来的朋友一起跨出了“春风不度”的玉门关,观赏了塞上的“左公柳”,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浩瀚沙漠和负重致远的驼队。他来到甘肃、西藏、青海交界处回、藏民族杂居的地方,欣赏了独特的回族和藏族文化,还到新疆观赏了令人向往的天山风光,维吾尔族老人的热情豪爽,青年人的英俊矫健,姑娘们的美丽飒爽,他们表演的舞蹈音乐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最令黄先生激动的自然是观赏那日思夜想的黄河了。他来到黄河畔,登上了黄土高坡,眺望眼前这条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亲河,在夕阳映照下奔腾汹涌,那一泻千里的气势,更是令他心潮激荡。半个多世纪来,他到过世界上不少地方,随处都能见到华夏儿女,听到亲切的乡音,他相信人们所说的海水所到之处都有龙的传人,也相信眼前这条母亲河也深深怀念着海外儿女。在夕阳下,他满怀激隋以独特的视角拍下了一幅奔放而又温柔、古朴而雄奇的作品《黄河》。

杰夫先生儿时所受的启蒙教育和中华文化熏陶深深根植于他心中,祖国也是他从事摄影艺术的起点,生命历程中留下的这一切,都刻在他心灵深处,这种难以忘怀的中华情结伴随着他,他的作品用镜头纪录了半个世纪亚洲人类的变迁,因此人们称道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摄影家,也是一位社会学家、历史家、人类学家。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