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茶艺课程改革_中国茶文化与茶艺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茶艺有着很大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茶艺的关系,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茶艺的关系

中国茶道茶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的艺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是无形的,就是指导茶艺的理念、精神。有道无艺,则空洞无用;有艺无道,则无精无神。

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的关系

茶之性静。

茶叶常年生长在寂静的山坡上,静乃茶之本性。茶的这种本性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强调的静不谋而合,而大受人们推崇。

儒家是以静为本,强调以虚静之态作为人与自然万物沟通的渠道。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审美观就是主张闲和、严静、趣远的高逸境界;理学家程颢也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指出:茶之为物其品性和功效之一就是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即冲淡闲洁的茶性和高雅的神韵会将人导入静的境界。儒家的艺术观也就由此而注入到了茶道精神中去了。

道家把静看做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静虚则明,明则通。比如《老子》中说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水静能映照万物,精神进入虚静的状态就能洞察一切。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将它视为一种功夫、一种修养,并将这种虚静与茶叶自然属性中的静相融,将道家的思想融入到茶事活动中去。

佛学中的静也有重要的地位。禅字的本意译成汉文就是静虑,禅宗就是讲究通过静虑的方式来追求顿悟,即以静坐的方式排除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冥思苦想,直到某一瞬间领悟到佛法的真谛。高僧净空法师曾经指出: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就是恢复我们本有的大智大觉而已,要怎么才能恢复呢?一定要定,你要把心静下来,要定下来,才能够恢复。而人们在品茗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恰恰是这种融佛家于一体的空灵静寂的禅境。

茶之魂和。

和是品茶的灵魂,是茶社会功能的核心内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茶敬客、以茶定亲、以茶睦邻、以茶赠友、以茶联谊、以茶求爱、以茶祭祀的传统。这种和的传统做法与儒释道强调的和是一致的。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中是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是指不同事物或者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儒家强调中和、和谐、和平、和易、和缓、和煦、和畅、和光、和好、和解、和美、和睦、和气、和洽、和善、和顺、和悦等。

和也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老子《道德经》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法天顺地,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和美境界。道家在发现茶叶药用价值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茶叶的平和特性,具有导和、致和的功能,于是道家之道也就与品茗之道和谐地融在了一起。

和在佛家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佛学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倡导和诚处世的理论,劝导世人和睦相处、和诚相爱。佛门饮茶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汉晋时期许多寺庙就开始种茶、饮茶。僧人们发现茶性平和、冲淡,具有令人清心寡欲、杂念不生等诸多特点,与禅宗的哲学思想有相通之处,有助于他们坐禅悟道。

茶之韵雅。

雅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在静、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气质,所呈现的一种神韵。

雅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雅的本意包括高尚、文明、美好、规范、正确的内容。儒家的许多著作经常喜欢取名为雅,也喜欢用雅来形容人和事物,如将文人称为雅士,将高尚的情意称为雅意,将高雅的兴趣称为雅兴,因此也将品茗艺术称为雅尚。《大观茶论》就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也说以茶可雅志。儒家发现茶道正是雅志的一种理想途径,以茶之雅来培育人志之雅,使茶性与人性相契合,使茶道与人道相交融。

道家佛家也讲雅,道家的清和佛家的静呈现的风韵都与雅密切相连。道家通过心斋、坐忘来修身养性佛家则通过入定和静虑来修身养性,茶则通过茶艺的实践活动来修身养性,这些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正是雅的形成过程。可见,儒释道之雅与茶之雅是惊人一致的。

如果说,可口可乐是欧美文化的象征,那么茶文化则是东方文明的一朵奇葩,它凝结着中国人的基本人性,是一种来自幽深历史的中庸、含蓄、温绵和柔韧,它把泱泱大国的文明和智慧集于一叶、溶于一杯,润泽着世世代代龙的传人。它是佛、是道、是儒,是书、是诗、是画,它的神秘、幽智、空灵、淡定、含蓄和执着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人生价值观与中国茶文化关系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猜你感兴趣:

1.中国茶道茶艺的关系。

2.茶文化茶艺文化的区别。

3.茶礼仪与茶文化的关系。

4.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5.茶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6.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的范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