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策探析

【摘 要】 本文针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要注重价值引领,深化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认同;创新教育形式,科学运用現代载体提升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深入研究挖掘,丰富扩展红色文化内涵;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制度化与科学化。

【关键词】 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红色文化作为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的沉淀,凝结了中华民族走向民族独立和复兴的宝贵经验,[2]生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具有独特的思政育人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围绕文化强国重大战略需求,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正确看待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是二者有效融合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一)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削减。

红色文化是今天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中国人民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精神的总写照。[3]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国家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大学生群体仍普遍存在对红色文化认识肤浅,认同偏差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类文化相互激荡,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中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渗透蔓延,冲击着大学生文化价值观。“丧文化”、“精日青年”这些网络流行语代表了不良文化的部分特点,随之而来的是集体观念淡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削减等问题,红色文化处境尴尬;二是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渥,觉得波澜壮阔的艰苦岁月离自己很遥远,对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红色文化精神没有深刻的领悟,认为红色文化只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文化”,在当今社会已经不需要。

(二)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单一。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依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照本宣科地解释历史事件或人物,形式单一、内容肤浅、没有紧密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重形式轻效果,参观红色文化基地走马观花、课堂播放红色经典影片无讲解无交流,红色文化中所包含的高尚情操、先进思想和精神力量很难被学生吸收,使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更无法利用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指导实践,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为了更好地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就要深挖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但目前高校利用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停留在表面,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不充分。一是缺乏对红色文化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性的梳理;二是扭曲红色文化内涵,一些红色题材影视剧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也只顾经济效益罔顾历史事实与教育意义,出现“石头炸飞机”、“手撕鬼子”等戏谑甚至扭曲革命历史的问题,进一步削弱了青年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感。

(四)红色文化的运用机制尚不健全。

有效运用红色文化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虽数量众多,但彼此间沟通联系不够充分,没有促进教育合作及资源共享合作,尤其是关于红色文化较大研究成果间的资源共享,没有充分调动高校的科研力量丰富完善红色文化相关研究,以促进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化发展;二是实践教学机制尚不健全,目前高校关于红色文化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对于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及实践教学的机制尚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二、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

(一)注重价值引领,深化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认同。

在新时代,深化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认同,改变大学生红色文化陈旧、肤浅的认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突出思想性,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如规划红色文化产业发展,避免将高尚严肃的红色影视作品胡编乱造、罔顾史实,近年来出现的“抗战神剧”不仅亵渎红色文化内涵,更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情绪。二是突出时代性,避免千篇一律的宣传方式。可探索将红色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结合,如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以1925年青年时期毛泽东形象为艺术原型,突出表现伟人青年时代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气概,通过伟人文化为名洲增色,体现对历史题材的当代诠释。

(二)创新教育形式,科学运用现代载体提升红色文化育人价值。

运用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红色资源的特性和功能,结合新时代新青年的特点,创新教育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改善课堂教学,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如播放红色影片或红色歌曲让学生畅谈作品背后历史文化与感悟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博物馆、纪念馆等可以引入互联网、V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历史事件和场景,让红色历史“活”起来。通过沉浸式体验获得内心的震撼,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吸引青年学生主动探索发掘红色文化和历史;三是占领网络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校园网站、社会网站,加强红色文化与社交软件的融合,创作通俗易懂、感染力强的网络作品,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等渠道传播,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

(三)深入研究挖掘,丰富扩展红色文化内涵

深入研究与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能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引领作用及育人功能,有利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首先,要统筹梳理红色文化史,在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红色文化史料及重要人物事迹,整合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库。其次,优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4]如开展红色旅游,充分利用小长假及寒暑假开展参观学习,使学生更立体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最后,要加強红色历史文献、建筑、遗址等的保护修缮工作,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制度化与科学化。

用良好的制度统一思想、规范言行,健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良好发展机制,具体来说:一是要健全共享机制,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的资源共享,并加强双向互动,既可以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参观,也可以邀请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宣传部门进校园,宣传红色文化、参与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二是建立完善导向性制度,加强红色文化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制度建设,明确理论学习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加强实践学习的组织实施,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辅相成;三是要建立完善激励性制度,根据大学生红色文化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的表现客观评价,给予相应的奖惩;四是要建立和完善保障性制度建设,加大投入,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和环境保障,如对红色文化教育的人员、经费、时间和设施明确规定,营造有利于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将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最终构建起红色文化教育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充分重视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教育形式,加强制度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将红色文化教育落实到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9—01—21).罗丽琳,蒲清平.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及其时代价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45—52.

[3] 刘孚威.论井冈山精神(第二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作者简介】。

王丽娜(1989—)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就职于广州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