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风

打开文本图片集。

千年积淀不绝仙风

仙居的山,雄伟而不失柔情;仙居的水,柔美却蕴含刚性。这片独具秉性的山水,孕育了多少代江山人才,他们用“仁义礼智信”走出了新的历史。

生于斯长于斯的仙居农家人,也始终不放弃精神世界的拓展,仙居花灯、四季八节的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让这里的山野充满着美的音韵。

仙居山水,美得浪漫;仙居人文,美得传奇。所有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生活过的人,无疑都被这一山水、人文之美所漫染,因而传奇、因而浪漫……。

桐江书院 陆原。

建于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的浙江仙居桐江书院,虽然没有像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一样名闻全国,但能经受八百年的世事变故,经受八百年的霜雪摧残,傲然屹立至今,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叹。

八百年的呐喊。

翻开中国厚重的历史,我们看到一座座书院如星辰般闪烁着人文的光芒,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传播的高大殿堂,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华大地人才成长的伟大摇篮。我国历代创建大小书院有七千多座,但能完整地保留下来,已屈指可数。儒家文化又一家传道的神圣殿堂。

桐江书院坐落在离千年商贸古镇皤滩不远的板桥村村外,这里有仙居的母亲河——美丽绝伦的永安溪穿境而过,这里有青松绿竹叠翠辉映的座座秀山养人眼目,这里风光旖旎、环境清幽得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尽意境。

自古以来,秀美的山水是报国无门、伤透了心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归宿。山美水秀的板桥村,在偶然之中也必然地成为唐代著名诗人方干的归隐之地。方干虽然在蓬勃的唐诗之林里诗才出众,但却屡屡被拒之科举之外,报国无门的才子,心凉如水地别祖离乡,从桐庐来到仙居板桥村,用板桥的奇山秀水,慰藉多梦的心灵,用仙居淳朴的民风,吹涤治国之志无缘实现的郁闷。

方干后人没有从超然物外的道家路途上继续前行。方干的才气与骨子里的尚文精神,融在方氏家族的血脉里,一代代传承,一代代流淌,他们飞蛾扑火般向儒家的浓浓篝火上冲刺。因为,他们觉得这篝火,是漆黑大地上唯一的光明。于是,方氏家族办起了义塾(免收一切书学费),奉儒家学说为经典,不遗余力地教化族人和乡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轰轰烈烈的方氏义塾名闻遐迩,四方学士不远山高路险,慕名前来求学问道,其中有温州乐清的王十朋王十朋后来考中状元,成为一代政治家、诗人、名臣。

方氏义塾的兴盛,催生了儒家文化又一家传道的神圣殿堂。

独自举资建造桐江书院儒家文化持烛者,是诗人方干的第八代子孙方斫。方斫学识渊博,《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儒家经典无不通晓,成为当时儒学界小有名气的经学师表。

方斫从方氏义塾的兴旺中看到百姓对儒家文化的需求,看到儒学不朽的济世功能,他没有囿于出人头地的个人精神世界,也没有身陷积财如命的烂泥窟中,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质朴,为乡里、社稷高擎起儒家文明的火炬,为乡里、社稷建造起儒家文明传承的驿站,为华夏民族的复兴输送不绝的人才。就这样,桐江书院在南宋王朝内忧外扰的困境中崛起,用她稚嫩的脊梁,挑起振兴民族的大义。

书院占地一百五十多亩,主体为三重院落式结构,由正门、鼎山堂、大成殿及东西厢房构成。书院后面引永安溪水于一潭,名日鉴湖鉴湖水环绕书院,名日桐江书院亦以桐江名之。“桐江”、。

鉴湖”,这是方斫为纪念先祖方干世出桐庐,曾隐于绍兴鉴湖而取的具有深厚纪念意义的命名。这种命名,充分凸现出方斫对先祖方干的崇敬与怀念。

朱熹桐江书院情怀。

桐江书院承袭湖南岳麓书院的学规,以中国顶尖的书院学规为规范,足见方斫办学的严谨和雄心。当时岳麓书院的学规是朱熹制定的《朱子书院教条》,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名的学规。学规日: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为学之序,亦有五焉,具列于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名有要,具列于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右接物之要。

通观《学规》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修身治学的准则以及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世的通则,至今不乏借鉴的意义。

中了状元,做了夔州知府的王十朋得知桐江书院建成后,兴奋异常,他不忘在方氏义塾里求过学的这段历史,挽袖挥笔,亲书“东南道学世家”、“理学名崇”两块匾额,送至桐江书院,以示庆贺。

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在台州任职期问,也欣然来桐江书院讲学。讲学时,朱熹得知当年小小的方氏义塾,建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书院,不禁感慨万千。他欲握管题字,但看到王十朋送的“东南道学世家”、“理学名崇”两块匾额,已抒了胸中之意,便一时无从下手。他抬头眺望书院对面鼎立的三山,积翠映天,想起儒家文化如鼎峙之山,支撑着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便挥笔写下“鼎山堂”三字,希望桐江书院这座儒家文化的授业讲堂,如鼎峙之山坚不可摧,如鼎峙之山牢牢地撑起儒家文化蔚蓝的广袤天宇。朱熹桐江书院可谓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同时,朱熹还亲手在书院前植下五株苦槠树,隐含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寓意,鞭策求学的学子们甘于寂寞,吃苦耐劳,奋发向上。

不仅如此,大理学家朱熹还毅然送子在此就学,并作《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诗云:

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

我今送郎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

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工夫。

汝若问农事,晓烟晨露劳耕锄。

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儒家学说摇旗呐喊。

方斫笃实地认为,在中国,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而又能使为政者所称道的,当推儒家文化。中国儒、道两大传统思想高峰,儒家的“人世”、“以社会为目的”、“强化社会控制”、“肯定传统”,比道家的“避世”、“以个人为目的”、“淡化社会控制”、。

“否定传统”,要务实、进取、规范得多。

方斫认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纲领,能使人热血沸腾、雄心勃勃地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让短暂的人生,有奔头,有盼头。

儒家“礼、仁、中庸”的三大文化观念,又让人看到人人是君子、人人亲爱如一家的美好的社会规范。

方斫把儒家文化恭请回来。被儒家文化所抛弃的方干,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儿孙后辈方斫,对自己既怀念、敬爱,而又能从先辈在儒家的门槛前跌倒的地方、憎恨的地方站立起来,为儒家学说摇旗呐喊。

这种大胸怀大气度,如朗亮日月,耀映天宇。

相关热词搜索: 仙风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