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养生思想

作者:王钦鹏 徐志玉 李晓红。

【摘要】   通过总结《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养生思想,认为篇中的天人相应观、阴阳平衡观、重视阳气观、阴阳气位观、形神合一观、正气为本观、动静协调观、固护脾胃观不仅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养生思想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不仅提出了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等多种养生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出了顺应自然、调和阴阳、形神兼养、固护脾胃等养生思想和原则。从而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 天人相应观   天人相应观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养生理论的哲学依据,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赖以生成的理论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在自然界中生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人与自然规律相适应,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养生目的。

2 阴阳平衡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和协调性,都是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运动达到相对平衡的结果;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如生长壮老已的规律性变化、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等,都是阴阳双方对立统一关系达到协调稳定时的表现。

3 重视阳气观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认为阴阳平衡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外护。病理上,阳气失常是引起阴阳失衡的先导,“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内经》尚阳思想,是临床实践的经验体会和总结,但也受到先秦西汉哲学思想及古代人文社会的影响,并与当时中原地区寒冷气候有关[2]。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