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中医辨病辨证论治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中医辨证论治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60例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进行分析,均是2008年2月―2009年4月接收的患者,将其分成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阴阳两虚证几种症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40例,其中20例是中药组,20例是中西结合组,对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对照组优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的HbA1c的疗效不如其他两组(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论治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6(a)—0068—02   2型糖尿病受到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营销,患者体内的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会出现异常,其危害性非常大。

此次根据该院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患者分成了5个症型。

并且分成了两组,其中一组又分成了中药和中西结合组,对各组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中西结合治疗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09年4月选取该院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20例,观察组40例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有20例。

1.2对象选择标准   (1)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来筛选。

(2)将这些患者分成5个症型。

①阴虚热盛证,主症:自觉口干,心绪烦乱,饮水增加,舌苔偏黄。

次症:便秘;②气阴两虚证,主症:口干燥,神智困倦。

次症:饮食量增加,易感饥饿,口干,饮水增加,脉象细弱;③肝肾阴虚证,主症:口干燥,腰部酸痛无力,视力减退。

次症:小便次数增加,舌红苔薄;④阴阳两虚证,主症:口部干燥,腰部酸痛,夜间小便频繁。

次症:心悸、头晕、易感冒、脉细弱;⑤湿热内蕴证,主症:腹部脘胀,舌苔黄腻。

次症:肥胖、口干、胸闷。

1.3治疗方法   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结合组3组均有20例患者,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来提供针对性的药方治疗,汤剂有三消汤、玉泉丸、左归丸、右归丸、,三仁汤等。

中药患者仅使用中药治疗,1剂/d中药西药组单纯使用降糖药物治疗,中西结合患者接受中药汤剂和西药口服治疗,全部患者都是4周1疗程。

1.4观察指标   根据口部干渴、小便次数增加、夜间小便频繁、大便干燥、手心燥热、倦怠、心悸、失眠、腰酸腿疼、肢体麻木等等症状以及体征来进行分析患者的病情,分为主症次症,对这些症状的轻重程度进行划分,对患者的积分进行统计分析,对患者治疗前后的FBG、PBG、HbA1c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

1.5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对于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来进行评定[1]。

1.6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对照组优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的HbA1c的疗效不如其他两组(P0.05),西药组的HbA1C的疗效不如其他两组(P   综上所述,在该次研究中,我们了解到,中西结合治疗的效果比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要优秀,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均要优秀一些,此次研究我们选取的患者均是5种证型患者,其他少见证型已经排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长期接受中药汤剂治疗,其遵医嘱行为不佳,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改善这方面的问题,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申涛,黄晓华,欧亚龙,等.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3):173—174.   [2] 孙道崎,黄德芳,曹宏.2型糖尿病患者证型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胰岛素分泌指数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2):702—703.   [3] 陆小强,周夫,梁敏青,等.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3):156—157.   [4] 刘淼,王学美.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生存质量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2):154—158.   [5] 刘怀珍,吴守锋,谈佳佳.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候学特点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5):122—124.   [6] 王智明,周传礼,左文标.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糖脂代谢、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敏感性等多指标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6(z1):178—179.   [7] 沈秀辉.6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4):216—217.   [8] 陆向然,卞肖玲,张寿清.中西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5):289—291.   [9]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消渴丸联合其他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2例[C]//中国第三届中医、中西医结合暨非药物疗法防治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高级论坛论文集,2009,12(1):214—215.   [10] 李红,彭建.2型糖尿病中医不同证型血脂、血糖、体重指数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2):214—215.   [1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12] 陈大舜.中医辨病论治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思路方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4):39—41.   [13] 王守芳,周武杰,金鲜花. 联合检测血糖、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监测的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9) :2111—2112.   [14] 孙淑利,张德怀,谭国庆.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控制中的意义[J].医药世界,2009(4):2.   [15] 周德亮.200例老年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86.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