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取火 火折子

恩格斯曾经说过:“不管过去牧畜与工具的发明怎样伟大,然而人们最初征服自然的淫威,却是在发明了火以后。

”的确,人工取火发明,使人类真正迈上了征服自然的道路。

火,使人类改变了生食的饮食习惯,从而身体组织机制发生了质的变化;火,使人类摆脱了夜间黑暗的威胁,同时也防止了夜间野兽的侵袭;火,使人类不再惧怕严冬的冷酷,取暖御寒给人与自然的斗争增加了一份力量。

追溯中国人用火的历史,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遗址中的灰层证明,至少在四五十万年前人们已经懂得利用火来为其服务了。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祖先用火的来源还只是在森林自燃的余烬中取得火种,保存起来。

各种取火方法发明之后,人们用火的辉煌时期才真正到来。

钻木取火――最古老的取火方式      钻木取火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一种主要的取火方法

《韩非子•五�》上说:“有圣人作,钻木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可见关于钻木取火的文献记载还是相当早的。

近些年来,大量取火工具的出土,也为我国古代钻木取火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钻木取火的原理十分简单――摩擦生热,温高起火。

但原理简单并不意味着操作简单,想通过钻木得到火种,必须采用适宜的材料及正确的方法

钻木取火的工具主要有两件:钻火板和钻火杆。

一般要求取火工具的木料要干燥,但钻木板和钻木杆所用材料不同。

前者要求松软,以山麻木、柳木为之;后者要求坚硬,以榆木、花梨为多,一硬一软,利于摩擦生火。

钻木取火共有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摩擦。

先将钻火板放在地上,要求放实、平稳,不能晃动。

接着把钻火杆下端插入钻火板某一穴槽内,穴槽下边放一点引燃物,然后由一人或二人合掌转动,也可一人利用弓钻,即左手扶持钻杆,右手拉动弓钻。

操作时要向下使劲,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动,在钻火杆与钻火板穴槽间会由于摩擦生热而出现燃烧的粉末,其上有微小的火花,并且会沿穴槽边的竖槽降落到易燃物上,使后者变成黑褐色,这就表明取出火来了。

第二步是引火。

摩擦下来的粉末落在易燃物上使其发黑褐色表示已经燃烧,但火焰甚小,是一种“低档”的燃烧,肉眼是难以看见的,也不能立即生出火焰来。

这时应该把易燃物快速地放在干草上,以嘴吹气输氧,从而把干草点着,冒出火花,这样才能取出火来。

火镰取火――最流行的取火方式      约在春秋战国之际,随着铁器的发明取火方式又前进了一步。

由于钻木取火比较困难和费时,所以人们在掌握炼铁技术后,在日常劳动中用铁工具制造石器时,发现了铁石相击能迸出火花,这便启发人们创造了金与石相击的取火方法,并逐渐提高简化成能随身携带的火镰火石。

火镰,又作钢镰、火刀。

自从火镰发明以后,它便成为我国古代最流行、最实用的取火工具。

唐代诗人孟郊的《煎茶诗》中有云:“敲石取鲜火,汲泉避腥鳞。

”这便是古人火镰取火很真实的生活写照。

完整的一套火镰取火工具由4部分组成:一小块长条形的燧石,即火石;一小块微弧形的钢板,用于撞击燧石;用绒纸或草纸卷成的火绒纸卷,要保持干燥,用于引火;一个筒形的双筒插,可插入火绒纸卷和长条燧石

使用火镰取火时,先将燧石火绒纸卷取出,燧石在上,火绒在下,紧靠一起,依于筒插一手握住,另一手持钢板用侧边猛击横置的燧石,连续数次,击石发出点点火星,不断倾射到火绒上。

熟练者只须片刻的时间就可以使火绒冒烟,遂而引红,再用嘴稍许吹气,增加氧气,就燃为明火。

方法非常有效。

阳燧取火――最智慧的取火方式      阳燧是直接用太阳光取火的,这种方法发明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光”的物理特性已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

这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极为辉煌的一页,在世界科技史上也享有盛誉。

阳燧,在古代典籍中又称为金燧、夫燧、火燧及阳符,它们都是指用铜镜在阳光下取火

阳燧发明年代比火镰要早,《周礼》上记载:“司�氏,掌以夫燧,取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

”可见在西周时代,我国便已有了阳燧取火方法

关于阳燧取火更加清楚的描述,则出现在《淮南子》上:“阳燧,金也。

日高三四仗,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吹之则得火。

”这里说的便是将打磨较光的凹面铜镜放在阳光下面,日光遇铜镜反射并把光线集中于一点――镜面焦点,此光亮点能产生高温,将枯草置于光点下,便可烧焦,此时用力一吹便可得到火焰

阳燧取火方法也是逐渐发展的,自玻璃发明以后,便有了用玻璃镜代替铜镜来做阳燧

东汉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中记载:“阳燧取火于天。

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色石为器,乃能取火

”其中“消炼五色石”很可能便是以石英石为原料炼制玻璃。

因为汉代古墓中有玻璃碗出土,说明当时的确有玻璃。

而用玻璃代替铜镜,即利用凸透镜透光代替凹面镜反光,说明我国人民对光学原理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西晋张华《博物志》有云:“消冰另园,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

”这便明确指出了用透镜原理来聚光取火

当然,无论是铜镜、玻璃抑或冰片,阳燧取火的最大缺点便是在夜间和阴天失效,因此在火镰取火方法发明以后,人们平时便很少使用阳燧了。

但由于阳燧是“取火于日”,古代人认为这样的火最纯洁,因此历朝历代祭祀时仍常采用阳燧取火,以表示对神灵的尊敬。

早期火柴――最快速的取火方式      无论钻木取火火镰取火还是阳燧取火,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只能引起火星,而非火焰

从有了火星到产生火焰还需要一个吹气、扇风的过程。

这一过程变化缓慢,人们感到不便,因此后来便发明了能够快速引起火焰火柴

当然,这种早期火柴与我们现在用的不一样,它只能将火星燃成火焰,而不能从无到有将火点燃。

因此,早期火柴只是前三种取火方式的一种辅助工具,以帮助人们更快速的取火

对于中国早期火柴的构造,北宋陶谷的《清异录•器具》书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染硫磺,遇火即焰,呼为‘引火奴’。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书中也有提到:“杭州削木为小片,其薄如纸,溶硫磺涂其锐,名曰‘发烛’,亦曰‘淬儿’。

”其中,“引火奴”和“发烛”即是火柴的原名。

这种火柴是在被削成如纸薄的小木片的一端涂上一层硫磺,用时一触暗火即可得到火焰

早期火柴发明,是获取明火方法的一大进步。

而中国的火柴到底发明于何时?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记载:“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业。

”即南北朝时,北周联合陈灭了北齐,北齐后妃中无以生计者便以制作“发烛”为业。

由此可见,我国至少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火柴的应用便已十分广泛了。

尽管这时的火柴必须要用暗火引燃,和19世纪西方发明的现代火柴依靠火柴药头与磷面摩擦后发生化学反应起火完全是不同性质的,但它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领先世界的聪明才智。

【责任编辑】张小萌。

8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