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手术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疗效分析

【关键词】 内窥镜手术 儿童 上颌窦 后鼻孔息肉 疗效分析。

息肉为鼻部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筛窦,中鼻甲游离缘,中鼻道内的钩突和筛泡,上颌窦口等处。后鼻孔息肉大多来自上颌窦,以长蒂通过窦口经中鼻道向后悬垂于后鼻孔,常为单侧性和单发性水肿型息肉,常见于成人,偶尔也见于儿童[1]。自20世纪70年代鼻内镜的出现,于鼻内镜下进行鼻息肉手术摘除,使手术较为彻底,组织损伤较小,出血较少。本院耳鼻咽喉科于2004年4月至2008年2月共收治6例少年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患者,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12~17岁,平均14岁。右侧2例,左侧4例,均为单侧。术前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副鼻窦冠状CT扫描,12~15岁患者4例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中控制性低血压;其余2例患者采用表麻+局部浸润麻醉,均采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术后均复查1年,未见复发。

1.2 仪器设备 氙灯冷光源,电视监视系统(美国,AIM),鼻内窥镜(美国,stryker),鼻内镜手术器械(桐庐福奥医疗器械厂生产)。

1.3 治疗方法 局麻患者取半卧位,接心电监护,常规消毒、包头、铺巾,用1%地卡因溶液加1‰肾上腺素棉片,麻醉收缩双鼻腔粘膜3次,用1%利多卡因针对钩突作局部浸润麻醉(全麻患者全麻达成后,取1‰肾上腺素棉片收缩双鼻腔黏膜3次),用剥离子(或镰状刀)自中鼻甲前端根部钩突附着处插入,沿钩突与鼻黏膜外侧壁的附着处,自前上向后下孤形划开黏骨膜,直至钩突的后下附着缘处,持剥离子沿切口将钩突向内侧剥离,使其仅上下两端与鼻腔外侧壁相接,用鼻剪剪断钩突上下端与鼻腔外侧壁的接合部,完整切除钩突,开放上颌窦[2]。见息肉来源于上颌窦,悬垂于后鼻孔,颜色淡红色,用息肉钳切除息肉蒂部,用息肉钳取出息肉,再用吸引器吸净血渍。鼻腔用藻酸钙敷料填塞。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予抗生素、激素等治疗。静脉使用3d后改口服治疗。术后第1天取完双鼻腔藻酸钙敷料,及时双鼻腔换药,术后1个月内1次/周,用鼻内窥镜鼻腔清洗,定期随诊1年,直至局部上皮化。

1.4 疗效评价标准(1997,海口)[3] 疗效评定标准,以鼻内窥镜检查为准。见表1。表1 鼻内窥镜手术疗效判定标准。

分类内容治愈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窥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状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窥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6例患者术后标本病理切片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随防:近期随诊6个月,远期随防1年。门诊复查1年,术腔上皮化良好,未见鼻腔粘连、息肉复发,患者自觉鼻塞、流涕、头晕消失,嗅觉正常。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