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外部化的思考

【摘要】本文了内部控制外部化现象的成因及其相关的实施,以为内部控制外部化是由分工专业化、对效益的追求以及内部控制自身缺陷等原因共同决定的,它是内部控制的公道趋势;在实施中应当留意,内部控制外部化的重点在于对企业高层治理者的控制;内部控制外部化的主要是对经营治理合规性的控制

总之,内部控制外部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制度完善的必然要求,恰当的处理将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 外部化 外部控制 合规性 效益性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进一步贯彻《法》的要求。

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复杂的企业运作保障机制,其制度的完善和贯彻执行决非纯粹的企业内部事务,它与企业外部控制机制密切相关。

并且随着企业控制手段的日益丰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呈现出外部化的发展趋势。

为何会产生内部控制外部化现象,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本文对此阐述了笔者的一点意见。

一、关于内部控制外部化成因的思考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后期,它是企业规模化发展和资本结构复杂化、大众化的必然产物。

随着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企业中逐渐形成了投资者与经营者两大利益团体,由于他们目标利益函数的差异,实践中出现了利益冲突的题目。

投资者为了确保企业经营者的行为符合自身的利益而采用了一些制约、协调、纠谬的和制度,这就形成了早期简单的内部控制

此后随着企业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治理层结构日趋复杂,高层治理者亦希看通过类似的控制制度监视中、下层治理者,并能有效的进步企业的经营效率

通过近百年的实践,终极逐渐形成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

1994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和治理会计协会等组成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公道保证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这一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各层经营治理职员共同执行的,其中处于不同层级治理者把握着不同的控制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相邻层级之间存在着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

对某些层级内部控制而言,由于需要采用特殊的控制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特定的控制效果,因而逐渐引进了一定数目的外部控制,亦即产生了内部控制外部化。

所谓的内部控制外部化是企业采用外部控制程序在某些环节上替换内部控制,以达到对其特殊的控制效果的过程。

它既包括控制参与者的外部化,也包括控制程序及方法的外部化。

换言之,企业既可以通过利用外部的专职职员参与内部控制,也可以直接使用外部控制的程序、方法来代替内部控制,二者均属于内部控制外部化。

笔者以为,内部控制外部化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主要包括:社会分工专业化企业治理效率的追求、内部控制自身的不完善性、政府经济治理职能的运作等。

1 社会分工专业化企业对高治理效率的追求促进了内部控制外部化的发展。

根据科斯的理论,“企业经营倾向于扩张直到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本钱即是通过在公然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本钱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本钱为止。

”这就是说,假如企业内某项事务的交易本钱大于将其交由外部组织来完成的交易本钱时,企业倾向于放弃此业务。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企业将由自己完成本钱较高或效率较低的业务推向外部,从而形成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这种企业生产的专业化有助于形成公道的资源配置与高效率的生产模式。

企业内部控制外部控制的分工、合作也遵循着这样的原理。

一方面,伴随着企业治理结构的复杂化,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层次必然增加,企业投进内部控制过程的资源所形成的内部控制的交易本钱,也必然相应增加。

当此本钱的增加一旦超过了由内部控制所带来的效益或者比同等效果的外部控制本钱还高时,企业有可能放弃内部控制程序,而以同等效果且本钱较低的外部控制程序来代替。

另一方面,某些内部控制程序由企业自己完成效率较低,而某些外部组织可能由于专业化程度较高或者专有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从事此类业务更具效率,所以企业就会寻求外界的帮助,希看借助于外部控制来进步企业治理效率

由此便引发了内部控制外部化进程。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