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8例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诊断病例28例,采用胃肠减压、抗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方法,加服复方承气汤。结果: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均获治愈。治愈时间为4~18 d,平均11 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4~10 d ,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满意。

【关键词】 肠梗阻 中西医结合疗法 生长抑素 治疗应用 复方承气汤 治疗应用。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l obstruction,EPISBO)[1]是腹部术后并发肠梗阻中一种易被忽视的类型,有别于一般黏连性肠梗阻。遇到这种情况须谨慎对待,处理不当可引起肠瘘、重度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2],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我院自1999—2007年,对腹部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28例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了非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0岁,平均45.2岁。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13例,胃、十二指肠穿孔行修补术8例,胃、十二指肠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3例,胃癌根治术2例,小肠外伤性破裂穿孔行修补术1例,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均发生于术后4~10 d。其临床症状以渐进性腹胀、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为主,全腹弥漫性疼痛。查体可见腹部压痛,质地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随着肠功能的恢复而逐渐恢复,未见肠型。X线腹部平片提示肠管不同程度的扩张。

2 方法及结果。

2.1 治疗方法 本组28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均经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西医治疗:胃肠减压、抗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扩肛。中医治疗:予复方承气汤口服。药物组成:木香10 g,积实10 g,厚朴10 g,蒲公英10 g,黄芩10 g,桃仁10 g,赤芍10 g,芒硝10 g(冲),大黄30 g(后下)。煎汁150~200 mL左右,经胃管注入或肛门灌肠。每日1剂,重症者每日煎2剂分别胃管注入及灌肠治疗。同时予血塞通注射液8 mL加入5%~10%葡萄糖液500 mL静滴,每日1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腹部体征的变化,若出现明显的机械性梗阻或绞窄性肠梗阻征象时应立即中转手术治疗

2.2 结果 28例患者经治疗,无中转手术,均治愈,治疗时间最短4 d,最长18 d,平均11 d。

3 讨论。

3.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主要因腹部手术的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因素而导致肠壁的广泛水肿以及炎性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黏连性肠梗阻。腹膜在受到手术或炎症刺激后,会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产生细胞坏死因子、转移因子、白三烯等,导致腹腔脏器间的黏连,这是一种腹膜的防御反应。随着炎症的消退、渗出液的吸收,肠壁水肿也逐渐减轻,肠功能才能得以逐渐恢复。文献报道,该病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在87.5%~98%[34]。炎症造成的肠蠕动减弱是梗阻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肠壁水肿引起肠腔梗死。在肠蠕动恢复阶段,还可予以营养肠动力药,以促进肠道运动功能的恢复[5]。

3.2 中医学认为,肠道为传化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术后肠道气机痞结,通降功能失调,导致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而引起梗阻,以痞、满、燥、实为主证,临床治疗以通里攻下为主。复方承气汤方中蒲公英、黄芩清热解毒,桃仁、赤芍活血、祛瘀,木香、厚朴、枳实理气、消痞,大黄、芒硝攻下。该方能清热消实,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增强肠道分泌机能,影响毛细血管通透性并有抗菌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肠腔内血液吸收[6],调整肠道蠕动,排出肠道毒素。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