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咳沿革

【摘要】 中医胃咳诊疗发展久远,但至目前并无系统的胃咳证型分类,本文深入考证了胃咳的发展,并予以证型分类建议。

【关键词】 胃咳;证型分类。

古有:“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之说,就其胃咳特点而言,临床观之,除咳嗽一症外,常常有各种原因胃气上逆所致的表现,比如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吐清涎、反酸,饭后饱胀、烧心嘈杂、饮食积滞等呛咳,并且夜间和饱食后更易发生,至于长虫出实为罕见。其证治认识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笔者认为狭义上遵循《内经》之咳而呕者方言胃咳;广义上凡胃腑受邪胃气上逆所致咳嗽,皆胃咳,非必要咳而呕,呕甚长虫出也。

1 秦汉时期最早分析了肺胃关系,提出了胃咳一病。

此时期以《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论治最精,并且为咳嗽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在精气运行上说明了肺胃在其中的关键性;而《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在生理上更阐明了胃与肺脏腑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一句言明咳嗽一病皆肺气所病,其病位必涉于肺脏,而《素问·咳论》云:“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说明咳嗽肺藏一脏之因,五脏六腑皆可咳嗽。《素问·咳论》言:“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说明六腑之咳必病久而深,病程常长也。而在病理上,“皆聚于胃,关于肺”,道出了咳嗽之病最与肺胃二脏关系密切。胃为水谷之海,生气之源,主受纳而降浊阴,肺者水之上源,为主气之脏,职司呼吸,朝百脉而主治节,二脏之气皆以下降为顺。若胃府受邪,痰浊水饮上干于肺,肺气上逆则发为咳。病因上云:“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凡咳嗽皆先因胃受寒气传与肺藏(或)合于五脏六腑,兼夹而病,且寒邪为先。并且还指出了胃咳主要典型症状:“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另外,《伤寒论》篇指出在辨证论治方面无论何咳首辨虚实的辨证法则。但究其胃咳治疗并无详述。

2 隋唐时期。

咳嗽方面《诸病源候总论》、《外台秘要》、《千金方》等大作仍然遵循秦汉时期五藏六腑咳及十咳,虽并未明确指出具体各种咳嗽症型及治疗方法,但在广义胃咳方面,《千金方·咳嗽第五》中确提到了“食饱而咳”之症型,并提出“温脾汤”主之,其方为甘草四两,大枣二十枚,若咽中痛声鸣者,加干姜二两;《千金方·痰饮第六》则补充了痰饮胃咳症型“姜椒汤“主胸中积聚痰饮,饮食减少,胃气不足,咳逆呕吐方:姜汁七分,蜀椒三合,半夏三两,桂心、附子、甘草各一两,橘皮、桔梗、茯苓各二两。

3 宋金元时期热证胃咳方面有所发展。

宋朝时期,医学学府的建立,临床分科的进行,各科论述具体,以《圣济总录》为宋朝期学术最高成就,完善了《内经》上胃咳完整定义:“肺与胃俱受寒邪也,盖肺喜温而气宣,胃得温而物化,二者脏腑不同, 要之畏寒之性一也,肺感微寒。既为咳嗽,寒流于胃,又成呕吐,内经曰、胃咳之状,咳而呕”。《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八·肺脏门》中还强调“五脏之咳,久而不已,乃传六腑”的传遍关系,说明胃咳之关键还在于脾藏运化功能,如脾咳不已,则传于胃,以至肺胃不调之胃咳。另外,治疗上该著作还明确制定了肺胃不调,久咳不瘥的治疗方法:阿胶散方:阿胶(炙燥一两) ,桑根白皮(锉炒半两) ,甘草(炙锉半两) ,桔梗(锉碎炒微焦为度半两),细辛,上五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沸汤点服,咳剧频进。在《圣济总录·卷第六十六·咳嗽呕吐》篇详细论述了胃咳,再次强调了胃咳之因仍为寒邪所致为主;在症治上以寒邪入手,以肺胃虚寒、实寒、痰饮等三型的症状,分别制定了人参汤、半夏汤、白术汤、胶饴煎、橘皮五味子汤、半夏丸、分气丸、厚朴汤、胡椒丸、金华丸等治疗方剂。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