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与舆情监测】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摘要: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呈现新动向,诱发因素来自社会、高校、家庭、个体、自然等方面。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内容集中在政治热点、社会焦点、学校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舆情特点表现为群体性和复杂性。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监测的措施有:创新舆情快速捕捉机制,关注舆情热度的内涵和来源,加强舆情深度分析和应急管控。

关键词:舆情监测 信息管理 重大突发事件 舆论引导      当前,由于国际和国内关系日趋复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交织,加之网络舆论推波助澜,使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上升趋势。

所谓“重大突发事件”,是指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原因引起而突然发生或暴露的,涉及面较广,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心理秩序和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影响,容易引发公共危机的事件

近年来,发生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屡见不鲜。

如2005年,武汉市高校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12起,其中10人死亡;2006年6月15日,郑州某大学因毕业证书问题导致学生发生大规模骚乱;2007年6月,安徽三所大学的30多名学生卷入“枪手”行列,发生了一起性质严重的集体替考事件;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程春明在上课前,被该大学一名四年级学生用刀杀害;2008年11月14日,上海某学院一宿舍楼失火致使4名女生丧生;2009年4月,贵州某大学暴露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罗彩霞事件”;2009年9月10日,南京某大学发生“寂寞门”事件引发两栋宿舍数百名学生聚集围观哄闹;2010年10月16日,因钓鱼岛中日撞船事件,西安、成都、郑州等城市的大学生发生反日大游行。

这些重大突发事件,都会带来舆论冲击波,传播扩散很快,容易引起高校师生、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如果舆情监测不全面、不准确,信息管理和舆论引导不慎重、不及时,就会使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增加处置难度,稍有不慎,还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产生预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因此,本课题站在高校管理角度,以信息与传播理论为依据,分析当前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新类型及形成原因,探讨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监测和信息管理策略,对于高校增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新类型及成因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新类型。

随着高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社会的复杂性带来高校的复杂性,当今的高校已经不是象牙塔中单纯的一方净土。

因此,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不仅频发,而且类型多样。

当然,考察角度不同,其类型也就不同。

如果按重大突发事件的性质来分,则有自然灾害类、公共卫生类、学校管理类、政治事件类、心理障碍类、社会治安类、安全事故类。

而且,这些分类都是相对的。

因为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产生明显的转化和升级问题,比如政治因素引起的游行、集会、网络讨论,有时会转化为闹事、骚乱、打砸等暴力行为;再如近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则会引发学校管理类、非正常死亡类事件发生

当前,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出的新动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政治与经济、民族与宗教冲突引发的政治、军事类事件,对高校产生影响而突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二是随着高校扩招,人数剧增,校园管理压力增大,使高校突发的各类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和治安类事件的隐患增加。

三是由于自然因素及环境恶化、疾病流行、食品隐患等带来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

四是招生、就业、教学、考试等环节管理不善,出现违规、泄密和因师德学风问题而引发重大突发事件

五是由于网络舆论和信息安全管理不善而引发的社会、科技重大突发事件

六是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心理疾患等引发的各种非正常死亡事件

这些新动向,说明当今的高校充满着各种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就需要高校高度重视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监测、信息管理和舆论引导。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形成的原因。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具有客观性与必然性。

从内部因素来看,一方面,高校聚集着有知识、有思想、富有良知和正义的特殊人群,他们个体意识较强,对社会反应很敏感,敢于指出矛盾和发表意见;但也由于性格率真单纯,容易产生热情和冲动,介入到热点事件中去。

另一方面,20世纪末以来,高校扩招使大学生人数剧增,学生素质差异大,大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淡薄;同时,庞大的学生人数与办学条件、管理能力、教育质量、就业压力等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以致带来不可预想的事件发生

从外部因素来看,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突显、危机突发,必然对大学校园产生巨大冲击,使高校不再是一片安宁的净土;同时,近年来环境恶化、气候反常、食品安全问题产生、新的传染病出现、境内外反动势力和恐怖主义加剧、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也是致使公共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

具体来说,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自然原因,如地震、海啸、雷击、疫情、泥石流、暴风雨雪等不可抗拒的灾害造成的高校重大突发事件

二是社会原因,如社会管理不善,社会治安和安全事故频发危及高校;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贫富差距严重、体制改革冲突、官员腐败等因素在高校师生产生怨气和不满,从而引发高校重大突发事件

三是高校原因,如扩招带来的办学条件、安全管理等矛盾与隐患;高校功利化办学、育人职能弱化导致的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下滑;高校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发重大突发事件

四是家庭原因,如家庭经济环境、家庭结构、家长素质、家庭感情和气氛、家庭教育方式等存在问题,对大学生的行为造成影响从而引发重大突发事件

五是个体原因,如性格和人格有缺陷,思想消沉、价值观紊乱,精神及心理有障碍、交往空间狭隘,焦虑自卑、抗挫抗压能力较弱,等等。

以上原因,有的是导致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有的是潜在因素。

但不管是哪一种原因,都必须进行干预和控制、引导和化解,避免事态扩大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力求把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损失度降到最低。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特点分析      所谓“舆情”,就是公众受某些外部因素刺激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态度和意见。

由于它产生的时空环境和传播媒介的特殊性,舆情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特点,是高校师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①。

下面笔者分别从内容特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内容上看,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特点表现为:1.政治热点、社会焦点方面的舆情

爱国情愫、民族感情、社会正义、民生关怀,是高校师生普遍存在的思想情感,一旦这些热点、焦点问题产生,便会很快触动高校师生敏捷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但由于他们的层次素质不同,其消极负面的舆情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2.学校管理、师生活动方面的舆情

高校扩招带来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安全管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矛盾与隐患,这些往往成为高校师生强烈关注的对象,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舆情

及时关注这类舆情,有利于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从表现形态上看:1.群体性。

高校人群聚集,且年龄、经历、生活习性、文化背景具有相似性,加上网络发达,交往频繁,一有情况便很快扩散,产生强烈共鸣,影响范围很宽,往往难以控制。

2.复杂性。

高校人群来自四面八方,与各行业、各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关注内容包罗万象,而且事件涉及各种环境和人物因素,因此舆情性质十分复杂,指向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结果难以预料。

从传播方式上看,表现为:1.多用人际传播和网络传播。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高密度性、同质性,网络的普及以及手机的高持有率,使得舆情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得天独厚。

”②2.传播速度快,舆论范围广。

高校师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主体意识突出,参与意识强,主观性和倾向性明显,新媒体普及率高,每一种情绪反映和意见表达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监测措施      创新舆情快速捕捉机制。

这里所谓“创新”,是指要针对当前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新动向进行预警,在舆情监测理念、机制和方法上快速跟进,使其与舆情发生同步。

因此创新舆情快速捕捉机制,一是要增加信息节点。

即在高校各个敏感区域、各个层级和活动场所设置舆情信息捕捉点,通过密集的舆情联络系统的建立,以保证舆情信息采集的全面、深入。

二是利用网络媒体拓宽舆情捕捉渠道。

由于互联网具有隐蔽性、随意性等特点,人们愿意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可利用微博、QQ群、社交网站、论坛、博客、新闻跟帖等工具,建立网络舆情观测站进行随时监测,以获取重大突发事件预警。

三是要强化信息传递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和其他信息技术设备,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到位,做到舆情预警不断线。

关注舆情热度的内涵和来源。

所谓“舆情热度”,是指公众在舆论传播中对某一事件、某一现象的关注和讨论的高涨程度。

如2010年舆情热度最高的五大事件为:腾讯与360互相攻击、上海世博会、网络红人“凤姐”、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富士康员工跳楼。

张一文等学者研究网络舆情热度时认为,网络舆情热度来自三个方面: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媒体、网民。

因此,关注网络舆情热度的内涵与来源,就要抓住舆情产生的导火索: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产生的载体:网络媒体;舆情产生的主体:网民。

舆情热度的评价指标则包括非常规突发事件作用力、网络媒体作用力和网民作用力。

这三者作用力越大,则舆情热度越高;反之亦然。

③当然,舆情产生与传播除了网络媒体以外,还有其他传播方式和渠道,但是这个理论给我们很大启示,事件、媒体、公众是构建舆情热度的三个重要评价指标体系。

套用其公式,高校舆情高涨的程度来自突发事件的作用力、传播媒介的作用力、校园公众的作用力。

这三者作用力越大,则舆情热度越高。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监测,就要把握住这三个核心环节,根据舆情热度监测与判断,及时应对。

加强舆情深度分析和应急管控。

舆情的捕捉、监测、分析、判断、引导,是舆情管理的一套完整系统。

因此,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分析、判断、引导,是一个事关事件应对和处理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建立舆情的筛选、分析、评估、判定机制,成立机构,组织队伍,分级负责。

其次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舆情,通过对舆情热度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为决策层提供可靠的意见和结论。

舆情分析研判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把握事态进展和引导舆论,因此还要注意负面信息的控制和正面信息的引导,以利于局面的稳定和事件的处理。

尤其要密切关注网络动态,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对校园师生的影响。

舆情监控上,要加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的建设和运用,对舆情信息进行适时监测、跟踪与过滤;设置“虚拟警察”,遏制网络违法犯罪发生

舆情引导上,可设置“网络阅评员”或“网络发言人”,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防止舆情泛滥引发重大突发事件,甚至酿成危机。

(本文为2010年度贵州民族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成果)      注 释:   ①②王磊:《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学术论坛》,2008(5)。

③张一文等:《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建立初探》,《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喻健为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教授、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唐亚娟为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编校:董方晓。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