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胃癌术中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37例

作者:魏国,毕建威,申晓军,聂明明,薛绪潮,方国恩。

【摘要】   [目的] 评价中晚期胃癌术中腹腔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的疗效。[方法] 112例Ⅲb期胃癌三组治疗组1为37例,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腹腔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组2为38例,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对照组为37例。[结果]三组病例腹腔化疗的并发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1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2.70%)低于治疗组2(21.05%,P<0.05)。三组病例1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1的2年生存率(70.27%)明显高于对照组(40.54%,P<0.05),但与治疗组2(55.26%)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中晚期胃癌术中腹腔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是一种有效且毒副反应轻的腹腔化疗方法。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腔化疗 氟尿嘧啶 缓释剂。

An Analysis of Intraperitoneal Interstitialimplant with Sustained—Release 5—Fluorouracil during Operation for 37 Case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中晚期胃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肿瘤腹腔内复发及肝转移[1]。腹腔内复发主要是由于腹腔内脱落细胞、腹膜后淋巴结和腹膜上的转移灶引起的。对于消化道肿瘤理想的化疗方法应该是能够针对切除区域、腹腔内脱落细胞、淋巴结转移、腹膜种植和肝脏等常见复发和转移的部位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如何提高淋巴结、腹膜以及门静脉血中化疗药物的浓度和延长其作用时间就成为胃癌化疗成败的关键。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12例Ⅲb期胃癌治疗体会。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8月~2004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D2)的112例Ⅲb期胃癌,男性77例,女性35例,年龄27~74岁,中位年龄为52岁。病例非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1为37例,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植入剂;治疗组2为38例,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对照组为37例单纯蒸馏水腹腔灌洗。三组临床资料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三组术后均行6个疗程常规静脉化疗

1.2 治疗方法。

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的应用:手术结束后,蒸馏水彻底冲洗腹腔后,将一乳胶引流管置于盆腔最低处。取预先加热到43℃~45℃的蒸馏水4 000ml~5 000ml,按1 000mg/L加入5—Fu。将配好的化疗药液由上腹部倒入腹腔,大约2 000ml即可充满腹腔。5min后开始从引流管吸出药液,测量吸出液的温度,此时温度一般在42℃~43℃,同时从上腹部补充新的温热药液,以维持腹腔药液的温度在43℃左右并可相对保持药液的浓度和低渗状态。腹腔低渗温热化疗持续60min后常规放置引流管于胃床并关腹。

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腹腔植入的应用: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结束后,吸尽腹腔内液体。根据病变部位,将植入缓释氟尿嘧啶800mg植入病灶切除区域及腹主动脉旁,在无法进行局部植入的区域(如骨骼化的血管、胰腺等部位),可将植入剂均匀地撒在其表面。一般每一植药点不超过150mg,为避免影响吻合口的愈合,要求植入的药物距吻合口≥1cm。

术后早期腹腔化疗的应用:一般在术后第4~6天,如果病人胃肠道功能恢复,无腹痛、发热等情况,肝肾功能、生化和血常规基本正常即可应用化疗化疗方案:5—Fu 1 000mg/m2,第1~5天。将化疗药溶于1 000ml生理盐水中,从腹腔引流管快速滴入后夹管。嘱病人变换体位。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腹腔化疗并发症。

三组病例经观察显示发生化学性腹膜炎、切口感染和裂开、吻合口瘘、腹腔脓肿以及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情况详见表2,三组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