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5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儿童人群对HBV抵抗能力的特点和现状。

方法:对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本院门诊和住院部的0~14岁儿童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各年龄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结果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结果各年龄组均值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不同浓度的人次分布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2.01~3岁组及12.01~13岁组不同性别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不同性别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均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各年龄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值不服从正态分布,年龄越小,离散程度越大。

(2)0~3岁儿童由母体得到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由较高水平达到最低值;同时自身生成的抗体在增长。

3~5岁维持在低水平,之后免疫能力逐渐增强,应重视9~10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浓度的监测并加强HBV疫苗注射,提高免疫能力。

(3)2.01~3岁组和12.01~13岁组男女比较存在的差别契合男女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 儿童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tate of childrens resistance to the HBV.Method: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of HBsAb in the 0 to 14 year—old children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and the hospitalized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1,2013 to December 31,2014 were analyzed.Result: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BsAb quantitative results among all age groups didnt obey normal distribution.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an valuces of HBsAb quantitative results among all age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depending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HBsAb among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ag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an values of HBsAb quantitative results of different genders in 2.01—3 years group and 12.01—13 years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differences in other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1)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BsAb quantitative results among all age groups doesnt obey normal distribution,the younger,the greater the degree of discrete.(2)In 0—3 year—old children,the HBsAb obtained from matrix drops from a higher level to the lowest,the own generate antibodies increases at the same time.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BsAb maintains at low level in the 3—5 year—old group,then the immune function enhances gradually.The monitor of the distribution of HBsAb and the injection of HBV vaccine shall be strengthe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mmune ability(3)The differences in the 2.01—3 years group and 12.01—13 years group are agre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le and female childrens phys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HBsAb; Quantitative test; Childre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Nanyang City,Nanyang 47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7.015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我国属于HBV高流行区。

2006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HBV感染流行率达34.28%,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7.18%,有9300万HBsAg携带者[1]。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浓度10 mIU/mL表明机体对病毒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浓度100 mIU/mL时具有抵抗HBV入侵的作用。

为了解儿童人群对HBV的抵抗能力的状况,本文对本院检测的0~14岁儿童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本院门诊和住院部的0~14岁儿童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结果。

共计5785例,其中男3738例,女2047例,男女比例1.8∶1。

排除HBsAg阳性者。

根据年龄不同,每1岁分为1组,共14组。

1.2 仪器与试剂 使用仪器有:瑞士生产的酶免之星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型号E—STAR CH.8;安图实验仪器(郑州)有限公司生产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型号LuMo。

仪器每年定期校准。

试剂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乙型肝炎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法)。

1.3 检测方法 采用双抗原夹心法原理,用HBsAg制备包被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表面抗原制备酶结合物。

通过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原复合物,该复合物催化发光底物发出光子,发光强度与表面抗体的含量成正比,从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浓度

加样、加试剂、孵育、洗板等实验操作在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进行,浓度检测由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完成。

所有操作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符合要求。

参考值为10 mIU/mL,检测浓度值10 mIU/mL为阴性,10 mIU/mL为阳性。

1.4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各年龄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结果的分布特征和均值比较是否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男女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含量,不同年龄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含量10、10~100、100 mIU/mL各组间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别。

1.5 统计学处理 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所得数据采用IMB SPSS 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先做探索性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结果的分布 各年龄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值正态性检验P值均为0.000,不服从正态分布,见图1。

2.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结果不同年龄组均值比较 经秩和检验,各年龄组均值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 字2=151.589,P=0.000),见表1。

不同年龄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结果均值曲线见图2。

2.3 不同年龄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不同浓度分布情况比较 经 字2检验,不同年龄不同浓度的人次分布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 字2=268.937,P=0.000),见表2。

不同年龄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不同浓度组人次分布百分比曲线见图3。

2.4 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均值比较 2.01~3岁组男245例,均值147.83,标准差252.4350;女154例,均值131.87,标准差207.6548,2.01~3岁组不同性别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均值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20)。

12.01~13岁组男81例,均值226.65,标准差279.3325;女28例,均值369.23,标准差306.7823,12.01~13岁组不同性别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均值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28)。

其余各组不同性别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均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各年龄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值不服从正态分布,由图1可见年龄越小,离散程度越大,6岁以后趋于集中,但仍是偏态分布。

中位数各年龄组均偏于箱底。

反映出抗体产生的特点,即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抗体的产生是成倍增长的,随后稳定或逐步衰减。

也反映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的特点。

1岁内的婴儿,前几个月其体内的抗体主要是由母体通过胎盘获得的IgG,后期自体开始产生IgG和IgM[2]。

表现为中位数位置相对较高,离散程度也较大,说明从母体获得抗体的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如受母体是否存在相应抗体抗体浓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存在从母体获得抗体消失到自身抗体产生的转换。

1~6岁是儿童免疫系统不断发育阶段,个体间差异较大。

年龄越小,离散程度越大也反映了这一点。

另外此阶段各年龄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中位数位置都较低,说明抗体浓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不同年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结果均值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0~1岁该抗体浓度均值处于较高水平,1.01~5岁处于较低水平,其中2.01~3岁组达到最低值。

5岁后抗体浓度均值逐步升高,9.01~10岁组抗体浓度有一回调,10.01~11岁组达到峰值,以后稳定在较高水平。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浓度年龄组均值的走势,从另一角度较好的描述了少年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9.01~10岁组抗体浓度有一回调,是少年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的固有特点,还是另有原因,需进一步探讨。

不同年龄不同浓度的人次分布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以往报道较多的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阳性率,属于定性分析[3—8]。

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进行定量分析,根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不同浓度的临床意义,更深层次探讨少年儿童对乙型肝炎病毒抵抗能力的状况。

通过表2和图3可以看出抗体浓度10 mIU/mL组,即阴性组婴儿期百分比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增长,5岁前逐渐增加,之后又逐渐下降,9岁前回归到较低水平,9~10岁阴性率有一明显抬升,10~11岁又降到最低值,随后再升高,再逐渐下降,形成一条波动在20%~40%之间的曲线。

与梁洁等[9]报道的不完全一致,可能与检测方法不同,两地人群接种HBV疫苗的情况不同有关。

而10.01~100 mIU/mL组0~3岁,处在上升通道,3岁时达到峰值,表明自身产生抗体的能力在慢慢形成。

之后逐渐降低,波动幅度也较小。

100 mIU/mL组,该组具有抵抗HBV入侵的能力,最能反映少年儿童有效抵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状况。

0~3岁构成比由58%降至33%,在图3上形成三线交叉。

3~5岁维持在低水平阶段,之后返回上升通道,至8~9岁达到最高比例,9~10岁有一明显回调,随后反抽后下降,维持在较高比例。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