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金融体系下的开发性金融理论定位

摘要:在归纳总结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基础上,对开发性金融进行了理论研究上的定位,并提出了该理论研究框架。开发性金融理论是不完全市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研究中应注重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作为一个例证,探讨了开发性金融作为一种金融深化机制在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不完全市场金融金融深化

开发性金融在国外已有百余年历史,而中国开发性金融理论是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在10余年的改革探索中,借鉴国际先进金融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而逐渐形成的。当前,开发性金融已成为有效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物质与制度“瓶颈”制约的重要力量。在开发性金融的进一步实践过程中,理论的支撑指导必不可少。虽然业界和学术界对开发性金融作了理论总结,形成了一些初步结论,但在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下对开发性金融进行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其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亟待明确。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在归纳总结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找准开发性金融在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中的定位,构建其研究框架。最后,作为一个理论研究例子,从金融深化的角度来分析开发性金融金融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现代金融理论体系。

一般认为,早期金融学思想的形成是从古典经济学家考察宏观经济价格总水平、利息率决定和资本积累过程等问题开始的。经过200多年的发展金融学已成为一个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

研究层面(微观/宏观视角)和研究对象(金融市场)两个维度,把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内容用四个区域表示。位于左上区域的宏观金融学是金融学早期研究的主要内容,它可看作是对宏观经济学的一种货币演绎,除了在金融市场的宏观层面上对货币的本质、形式及货币制度金融体系作了详细分析外,还重点研究了货币供给和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宏观金融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相应的政策建议。微观金融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金融市场价格理论,该理论是以金融经济学为基础,马科维茨、夏普、莫顿等金融经济学家对此做了奠基性工作。微观金融学主要考虑金融现象的微观基础,研究如何在不确定情况下,通过金融市场,对资源进行跨期最优配置。这就意味着它必然以实现市场均衡和维持合理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为主要目标内容。

相对于前述研究,区域的金融研究则侧重分析不完全金融市场金融发展理论主要在宏观层面上分析金融市场、结构和制度的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格利和肖、戈德史密斯等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60年代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中,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货币金融理论。而麦金农和肖的研究开辟了金融深化论这个新的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也标志着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建立。麦金农和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阻碍了经济发展,进而影响了金融系统自身发展,主张解除金融抑制,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后来在金融自由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使赫尔曼、默多克赫和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了“金融约束论”。当前,金融发展理论正吸取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试图从金融制度角度来分析金融系统的演进和深化。相比之下,图1中右下区域的不完全市场下的微观金融理论试图从微观层面出发,分析金融市场失灵问题,对金融参与主体非理性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研究。如斯蒂格利茨和韦斯引入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因素,成功地解释了信贷配给问题,因尼斯考察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银行最优贷款合同。在公司金融领域,詹森和麦克林分析了企业融资的代理成本,认为企业将通过最小化代理成本来选择最优资本结构。

通过对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的构成全貌,这有利于找到开发性金融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和有效的研究方法。

二、开发性金融及其在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中的定位

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深化发展,是实现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金融形式。一般为政府拥有、赋权经营,具有国家信用,体现政府意志,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原理特别是与资本市场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开发性金融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通过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所及领域的制度市场建设,用建设制度、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发展目标;二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市场业绩为支柱,信用建设为主线,促进融资体制的完善和信用制度发展;三是以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市场建设;四是通过实行政府机构债券和金融资产管理方式相结合,实现损益平衡。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体制“缺失”与制度建设落后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发性金融金融活动中运用各种手段着力进行制度建设的思路,有助于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和完善。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实践层面,最近一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中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向作了商业化(笔者认为应该是市场化)的目标定位,但是作为一种金融深化机制,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值得处于转轨时期,尤其是金融市场处于成长发展中的中国探索。

在归纳总结现代金融理论体系时,我们曾着重分析了不完全市场金融理论开发性金融理论是不完全市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因此,要从理论上来深入分析开发性金融,就必须把握它的不完全市场金融理论定位。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发展理论在经历了金融管制——解除管制——重新管制的逻辑认识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更注重考虑金融结构与制度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开发性金融所倡导的建设市场的观点,是与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相通的。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不完全市场下的微观金融理论着重分析由于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与参与主体的非理性等导致的金融市场失灵,认为需通过适当的机制设计来改善市场主体的激励约束状况,减少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开发性金融在微观领域通过引入政府协调和担保,在市场参与主体间设计恰当的风险分担机制,推动融资企业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和信用建设,是解决金融市场失灵的一种有效方法。

虽然开发性金融理论是不完全市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该理论又具有区别于一般不完全金融市场理论的特殊性。带有明显的政府参与特征。从发展过程来看,开发性金融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政策性金融阶段、制度建设阶段和市场化阶段。既然开发性金融发端于政策性金融,因此它具有政策性金融通过政府参与和调控市场来强化经济中弱势部门和瓶颈部门的特征。从开发性金融实践来看,引人国家信用和政府协调与担保是它开展金融活动的重要手段,这也说明它与一般不完全市场金融不同,带有政府参与的痕迹。

三、开发性金融研究框架。

开发性金融理论进行适当定位,认识其在现代。

金融理论体系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以后,便可以从研究视角、研究基点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构建开发性金融研究框架,如图2。

开发性金融研究视角是指从哪个层面(或者侧面)来看待开发性金融问题,由此引申出了开发性金融不同方面的研究内容。它包括开发性金融的概念和特征体系、理论和实践基础、参与主体、运行机制、运行效率、实现方式等。其中,前两方面的研究内容文中已有阐述。第三方面的研究内容着重分析开发性金融机构、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参与主体在开发性金融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及作用。运行机制主要分析开发性金融资源供给、需求及其(配给)均衡等问题。运行效率重点分析开发性金融对资源配置和市场建设等的效率问题。实现形式侧重分析开发性金融在微观层面的实现机制,如风险分摊机制、参与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契约的设计等问题。

研究基点和研究方法是两个相通的问题,指开发性金融研究将采用何种研究工具、研究思路,以何种经济定律为参照物。在此,我们提供三种开发性金融研究思路和相应的研究工具。一是沿着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以市场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点,采用需求一供给分析研究工具。虽然开发性金融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市场金融,但作为研究的基点和参照,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开发性金融运行机制分析中仍可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二是借鉴发展经济学中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采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具体研究中引人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分析工具,特别强调制度在经济中的作用。在开发性金融研究中,制度将成为分析的一个重要变量。另外,由于政府的参与,开发性金融将产生经济外部性,具有(准)公共品特征,这也需要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三是采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在委托一代理人的框架下分析开发性金融问题。

四、开发性金融金融深化功能。

在对开发性金融进行理论定位研究框架构建基础上,这里将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借鉴新制度经济学思想,来探讨开发性金融作为一种金融深化机制在促进金融市场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麦金农和肖的研究开辟了金融深化这个新的金融理论研究领域,其核心是利率压制问题。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压制实际利率以促进经济增长的金融政策的失效,显示了传统金融货币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失败。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正确的金融改革途径应是放松对各类金融机构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这一基本观点可用图3表示。

从图3可看出,发展中国家通常的做法是进行利率管制,利率水平被人为地控制在F水平上,此时储蓄总额为s1,从而投资水平也只能为I1。而投资曲线所决定的意愿投资水平为f。如果政府压制贷款利率而且在r1的水平,那么由于可贷资金严重供不应求,必然导致非价格信贷配给。在金融体系具有“二元”结构的国家(如中国),资金可能会优先配给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享有特权的大企业,而小企业则得不到贷款,从而阻碍经济发展,即产生所谓的金融抑制。因此,麦金农和肖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以使实际利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动趋于均衡利率r2,从而保证经济以最优速度发展,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该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到的金融深化。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实质上是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一种推演,它通过“矫正价格”的思路来促进金融深化,其基本假设是市场存在着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从而各个经济主体都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然而,拉美等国20世纪70年代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教训已经证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才能避免经济震荡。

相比之下,开发性金融作为政策性金融的延伸和发展,通过“矫正制度”的思路来推动金融发展,在特定阶段是一种更有效的金融深化机制。首先,开发性金融通过信用建设、培育贷款主体和引入政府协调与担保等手段大大增强了金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降低了市场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完善。其次,在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模型中,解除利率管制后均衡利率r2的形成有赖于市场的完善程度。开发性金融通过“矫正制度”来改革和完善市场制度结构,进而改善“矫正价格”效果。最后,在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一国的比较优势会不断地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转移,即动态比较优势。金融市场对新出现的生产性投资项目施加信贷限制会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升级面临资金困难,从而对长期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反映了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失灵。政府通过开发性金融向有发展潜力的生产部门融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金融市场的失灵,是金融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推进金融深化过程中,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排斥政府,仅仅依赖自由放任的市场,而在于改革政府介入金融的方式和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独特作用,通过金融制度创新与变迁培植市场力量。开发性金融的实施,发挥了政府协调民间部门和进行选择性控制的补充性功能,避免产生不利于社会公众的道德危害,使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稳步实现真正的金融深化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