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救援2.0:国际跨界合作

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到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和甘肃岷县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再到2015年刚刚发生的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震,频发突发的自然灾害,促使中国民间救灾力量不断地成熟完善。

如果说,前期国内联合救灾从起步到兴起是1.0时代的话,那么,这次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震,则标志着联合救灾进入国际跨界合作的2.0时代。

下载论文网   联合救灾遇灾愈长   相关资料显示,自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后,中国民间联合救援雏形初现。

责任中国2 012公益盛典将“彝良地震民间联合救灾网络”评选为当年公益行动奖,以嘉许彼时参与一线救灾的各大机构资源共享、互相协作,相关政府部门、NGO、志愿者、媒体、企业等,采取“提前备灾、联合行动、快速救援”策略,有序高效地投入抗震救灾,展现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民间应急救灾能力与方式的积极变化。

次年,雅安芦山地震发生,为了更有效地救灾、协同合作,大大小小的联合体或救灾平台陆续出现,并有意识形成统一对上的需求,拧成合力与政府沟通、寻求更好的合作。

芦山地震后,四川政府专门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参与救援的NGO提供办公场地、信息集纳等后方支援,双方初探合作互动模式。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就曾表示,有别于在汶川地震救援的各自为政和在玉树地震后的有限参与,雅安芦山地震后,中国民间救援力量已经开始构建救灾协调机制。

此为NGO之间跨机构联合救援的历史印记。

而鲁甸地震后,已成立的各个救灾联合体、网络在鲁甸地震救援中行动更加快速有效,新的联合体也在形成。

当时由几家基金会发起成立的基金会救灾协调会,以灾区群众需求为本,结合自身专长安排资源,加强与当地政府合作,积极参与紧急救援

新常态下的联合救援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波及中国西藏地区,两地死伤人数过万。

灾情发生   后,中国的民间救援力量几乎是零时差快速启动应急反应。

中国扶贫基金会、壹基金救援联盟、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蓝豹救援队、蓝天救援队、安平基金、爱德   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等陆续抵达中外两地灾区,卓明地震灾害信息简报、基金会救灾协调会简报等全方位发布,媒体界和公益界合力共建救灾信息中心联合传播报道,各网络募捐平台短   短两天向公众为救灾募得逾千万元善款。

谈及此次尼泊尔救灾,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表示,壹基金救灾联盟、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建立救援队伍,是中国公民社会成熟的重要表现。

据其观察,这是从雅安地震后形成的民间备灾系统发挥了作用,民间NGO已经具随时应对大灾大难的准备,在平时不断训练,管理好社会捐款,做好救灾组织化管理,基金会、学界和媒体经常深入探讨合作救灾,积累资源。

尼泊尔地震发生当天,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在中山大学举办“灾难报道记者传播工作坊”,进行到一半传出地震信息,现场许多媒体人和NGO马上快速投入到工作中,这也说明了平时的备灾工作非常重要。

无独有偶,尼泊尔地震时正在北京上“秘书长必修课”的公益人,快速反应当场筹划联合救援行动。

来自西藏善缘基金会的秘书长马志坚通过在地机构的力量,迅速了解西藏灾区状况及实际需求,初步摸查到中尼边境地区的灾情;瑞森德刘盛负责联络壹基金救灾网络和应急物资需求;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郭媛负责沟通“中国扶贫基金会?责任中国公益基金”和各方媒体联动;其他学员也纷纷献计献策、协助联络各方资源,接受捐赠并重点关注中尼边境灾区的灾民生活物资救助。

短短数小时,即形成由西藏善缘基金会倡议,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责任中国公益基金、中国财富、南都公益网、瑞森德等发起的“善缘4?25赈灾行动”。

联合救援跨界协力,为这家新生的非公募基金会在短短两天内即筹得数万元善款,其以熟悉西藏灾区的优势,也于地震次日便迅速展开物资采购及派发工作。

西藏善缘基金会成立以来,第一次遇到如此重大突发事件,而且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对于我们而言,一切都是新的。

西藏善缘基金会秘书长马志坚表示,很感激及佩服跨界联合的力量,“我们多位认识不到一个月的秘书长必修课学员们,迅速地自发群策群力,虽然来自不同基金会或者拥有不同行业、界别的资源,但都在自觉协助调动各方资源,没有任何私心,只想力所能及。

”   主力参与者之一、来自瑞森德的刘盛则表示,有幸参与并推动“善缘4?25赈灾行动”,这是这个年轻的基金会第一次行动,目的不在于筹集了多少钱,而在于深根西藏本地的基金会开始基于自己的使命和愿景,真切地关注西藏本地的社会问题。

每一次巨大的社会问题发生后,对于公益组织织都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跨界联合救援   关注灾情、发动筹款、采购物资、实地派发……各项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笔者观察到,此次中国民间力量在国内国际两地救援过程中,显示出每一家机构均有着相对清晰的方向与共识,除了与中外政府、国际救援机构保持良好互动外,此次中国民间救援力量日渐呈现的世界公民化和全球网格化,以及互联网+的跨界联合救援方式亦在迭代成长,而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救灾既是人道主义援助的体现,也是一种经验学习,如何更标准化、流程化地参与救灾

4月26日,安平基金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招募灾难报道记者团前往尼泊尔,并与佛山市志愿者联合会组织的NGO和媒体志愿者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相遇,共商共建“灾区媒体报道大本营”。

媒体大本营为前线记者提供了诸如网络服务、人身意外保险和各项灾区资讯服务信息。

截至目前, 安平已举办4场有媒体、中国NGO、尼泊尔NGO、志愿者参与的信息对接会,助力到地媒体公益跨界联动,更好地对接信息;同时,安平积极联络探访联合国国际人道救援伙伴联盟(IHP),并提供中国救援力量加入联合救灾信息协调平台的指引,与国际主流的到地媒体接洽。

笔者认为,这是此次中国民间力量在参与国际救援中,显示出NGO与媒体跨界深度合作的一大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在与南方都市报记者许晓蕾沟通时表示,“国际救援离我们并不遥远,国际化是无所不在的,我们积极参与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帮助,将来有需要,他人也会帮助我们。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