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摘 要:网络正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当人们刚刚享受4G网络带给我们便利的时候,5G正在实验室里孕育,相信不久的将来,5G会为我们带来更大的冲击。

虽然现在5G的很多关键技术还没有定论,但普遍认为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将是未来5G理想的多址接入复用技术

毕业论文网 /2/view—11984663.htm  关键词:5G;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   1 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技术产生背景   IMT—2020(5G) 推进组《5G愿景与需求白皮书》中提出,5G定位于频谱效率更高、速率更快、容量更大的无线网络,其中频谱效率相比4G需要提升5~15倍。

频谱资源紧缺的今天,作为一项潜在的5G关键技术,能很好地提高频谱效率的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 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基本思想   我们知道3G采用直接序列码分多址(Direct Sequence CDMA ,DS—CDMA)技术,手机接收端使用Rake接收器,由于其非正交特性,就得使用快速功率控制(Fast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来解决手机和小区之间的远—近问题。

而4G网络则采用正交频分多址(OFDM)技术,OFDM不但可以克服多径干扰问题,而且和MIMO技术配合,极大的提高了数据速率。

由于多用户正交,手机和小区之间就不存在远—近问题,快速功率控制就被舍弃,而采用AMC(自适应编码)的方法来实现链路自适应。

NOMA希望实现的是,重拾3G时代的非正交用户复用原理,并将之融合于现在的4G OFDM技术之中。

从2G,3G到4G,多用户复用技术无非就是在时域、频域、码域上做文章,而NOMA在OFDM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维度――功率域。

新增这个功率域的目的是,利用每个用户不同的路径损耗来实现多用户复用。

NOMA的基本思想是在发送端采用非正交传输,主动引入干扰信息,在接收端通过串行干扰删除(SIC)实现正确解调。

虽然采用SIC接收机会提高设计接收机的复杂度,但是可以很好地提高频谱效率,NOMA的本质即为通过提高接收机的复杂度来换取良好的频谱效率

接收端利用SIC的原理如图1所示。

3 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的关键技术   (1)、串行干扰删除(SIC)   在发送端,类似于CDMA系统,引入干扰信息可以获得更高的频谱效率,但是同样也会遇到多址干扰(MAI)的问题。

作为一项多用户检测技术,SIC早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中被采用。

SIC在性能上与传统检测器相比有较大提高,而且在硬件上改动不大,从而易于实现。

串行干扰删除(SIC)的基本原理是逐步减去最大信号功率用户干扰,SIC 检测器在接收信号中对多个用户逐个进行数据判决,判决出一个用户就同时减去该用户信号造成的多址干扰(MAI),按照信号功率大小的顺序来进行操作,功率较大信号先进行操作。

这样一直进行循环操作,直至消除所有的多址干扰为止。

SIC 检测器的每一级只检测一个信号,因此 K 个用户就需要 K 级判决。

用户的操作顺序是根据其功率值排列进行的,功率越大的信号越先处理,因为最强的用户越容易捕获。

每级输出的是功率最大用户的数据判决和去除该用户造成的 MAI 以后的接收信号,这样可以将多址干扰降到最低,并且信号越弱获益越大,大大增加了检测的可靠性。

多级结构将上一级的输出信号作为下一级的输入信号,重复“检测、估计、检测……”的循环操作,逐步消除接收信号中的多址干扰

(2)、功率复用   SIC在接收端消除多址干扰(MAI),需要在接收信号中对用户进行判决来排出消除干扰用户的先后顺序,而判决的依据就是用户信号功率大小。

基站在发送端会对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信号功率,来获取系统最大的性能增益,同时达到区分用户的目的,这就是功率复用技术

功率复用技术在其他几种传统的多址方案没有被充分利用,其不同于简单的功率控制,而是由基站遵循相关的算法来进行功率分配。

4 总结   NOMA技术的实现依然面临一些难题。

首先是非正交传输的接收机通过串行干扰删除(SIC)实现正确解调,实现起来相当复杂,要设计出符合要求的SIC接收机还要取决于未来芯片处理能力的提升;其次,功率复用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仍然需要合适的算法进行支撑。

虽然关于5G的技术标准还没有制定,NOMA在5G中能否被采用依然是未知数。

但是,现如今频谱资源已经很紧张,NOMA在提高频谱效率的上所展现出来的特质,将来也不愁没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 彭景乐.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相关关键技术的探讨.中国新通信.2014年第20期   [2] 夏威 刘冰华. 5G概述及关键技术简介.电脑与电信.2014年第8期   [3] 大唐电信. 5G白皮书.   [4] 通信人家。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