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制度的管理效能及其建设

【摘 要】制度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制度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它又可分为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在内的非正式制度约束体系的重要构成,却又容易被忽视

管理、柔性管理、非理性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的出现,正是非正式制度成为管理的内生变量的重要表征。

的市场化制度改革,更多地表现为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非正式制度变迁严重滞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之间仍然很不协调

因此,加速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制度 非正式制度 管理效能一、的提出:被忽略的管理变量资料表明,管理是人类生存与的一项基本的社会活动。

人类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社会性,相互之间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无论这种社会关系是简单还是复杂,都需要一定的合作,而合作就需要一定规则

因此,为了保证社会成员有利的合作,就必须协调合作者的行为,对合作过程进行一定的控制,这就需要管理及其制度规则

另外,源于资源的稀少性和个人能力的有限性,人类社会需要通过管理协调集体行动并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制度经济学因此也主张稀少性,并且肯定集体行动在一个有稀少性和私有财产以及因此而发生冲突的世界里解决冲突和维持秩序的适当地位。

康芒斯在此所说的集体行动对个人行动的控制,就是指“制度”。

至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古以来,制度就在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按照制度规则存在的形式,制度又可以分为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包括国家、政府政策条例、公司规章、经济合同等,这些成文规则管理活动的是显而易见的。

而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在内的非正式制度则容易被忽视

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的制度经济学中,人们对正式制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对非正式制度则迄今研究还很不够。

西方有些制度经济学家则避开非正式制度问题,如科斯等;有些制度经济学家虽然承认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但苦于非正式制度难以纳入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而未能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如诺思等。

中国的制度经济学研究特别是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循着科斯的思路,研究的重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制度安排,而较少注意传统、道德、习惯等无形的制度安排。

这种倾向无疑也反映在管理制度的研究中。

近年来,软管理、柔性管理、非理性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的出现,正是非正式制度成为管理的内生变量的重要表征。

二、非正式制度管理效能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管理活动自古有之,而管理的内涵却非常丰富。

从范围上看,管理可以理解为在、经济、文化、技术等各种社会活动中指导人类达到目标的行动。

从过程上看,管理可以理解为计划、组织和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工作。

从职责上看,管理就是管理者指导和支配部属充分发挥作用去完成任务。

从功能上看,管理就是协调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除此以外还有“管理就是决策”、“管理就是领导”等等。

起来,管理可以表述为:人们确立目标以及围绕目标不断提高系统功效地一系列协调活动。

管理的实质就在于提高管理效能以实现管理目标。

效能即有效的功能,是“事物所蕴藏的有利作用”。

管理效能就是指管理系统所具备得实现目标的有效作功本领或有效行为能力。

管理效能的大小,直接取决于集体行动协调性以及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这些都有赖于一定的制度规则来实现。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

如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 拉坦认为“一种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

” 按照制度规则存在的形式,制度又分为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指人为创制的,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

它通常由公共权威机构制定,或者由有关各方协商制定,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政府政策条例、公司规章、经济合同等。

非正式制度是指自发形成的,包括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传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这些因素同样是制约人际关系、决定人们行为的重要规则约束条件。

在一定意义上,正式制度可以理解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其对于管理活动的规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非正式制度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约束,其对管理效能的影响却容易被忽视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