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含量变化在进展性脑卒中预测中发展综

进展性脑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的发病机制为血液出现高凝状态。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SIP和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密切关系,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是反映血浆高凝状态的两个重要分子标志物[1],对这两种物质进行早期监测可预测SIP的发生。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SIP患者及非SI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变化,探讨其在SIP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80例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

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均经CT或MRI确诊)[2]。

观察组的年龄为57~81岁,平均(69.45.6)岁。

对照组的年龄为58~81岁,平均(69.77.1)岁。

两组的年龄、体重、性别、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动化凝血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及推算Fib含量的PT衍生法,测量Fib含量

所有入选患者抽取晨起空腹肘静脉血4 ml,采用3.8%枸橼酸钠抗凝,抽血后2 h内进行检测。

测定方法: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测定采用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生产的LG— PABER凝血因子分析仪测定,应用标准质控血浆检测测定过程。

1.3 观察指标   入院后第2天清晨在患者空腹条件下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的血糖、血脂以及肝肾功能;入院第1、3天及第1、2、3周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于入院及入院后1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 本文由提供,毕业论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

采用NIHSS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NIHSS量表共计15个条目,各条目0~3分,满分45分,得分越高,代表神经功能越好。

评分时间2 min,按表评分,记录结果。

评分过程中,医护人员不可更改记分,不可指导患者(如反复要求患者做某种努力),除非必要的指点,如部分项目未评定,则应在表格中详细说明。

未评定的项目应通过监视录像回顾研究,并与检查者共同探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在入院后不断增加,在1、3、7 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第3天达到高峰值,在第1周时开始下降,并在第2周降至正常水平(表1)。

2.2 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入院后不断增加,在1、3、7 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第1周时达到高峰值,在第2周时降至正常水平(表2)。

2.3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 讨论   SIP患者发病后 本文由提供,毕业论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病情不断进展,可持续6 h至数天。

SIP导致的机体损伤遗留时间持久,神经功能损伤很难恢复,这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3]。

相关研究显示,SIP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有动脉粥样硬化、脑灌注异常、水肿、兴奋毒性、炎症、高血糖、医源性因素等[4]。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SIP发病病例基础为血液出现高凝溶状态[5],提示SIP和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密切关系,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是反映血浆高凝状态的两个重要分子标志物。

针对性地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可以早期预测SIP。

由于SIP患者血浆处于高凝状态,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激活及增加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最终导致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增加。

血浆纤维蛋白原属于糖基化蛋白,是凝血活化的重要标志物和血小板聚集的重要介质,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可以活化为纤维蛋白,介导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6—10]。

此外,血浆纤维蛋白原还可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液的黏稠度,进而加重脑卒中程度。

血浆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指标,其含量增加提示纤溶系统和机体凝血功能激活。

血浆高凝状态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导致血栓形成,进而激活纤溶系统,最终导致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加[11—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入院后不断增加,在第1、3、7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SIP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的增加导致了脑卒中的进一步发展。

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在第3天达到高峰值,在第1周时开始下降,并在2周降至正常水平;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第1周达到高峰值,在第2周降至正常水平,提示SIP患者处于血栓不断形成、纤溶活性一直较高的状态,这一过程的血浆标志物浓度较非进行性脑卒中持续时间更长。

综上所述,与非SIP患者比较,SIP患者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早期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可预测SIP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阿力木江阿不都外力.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 18(1):495—496.   [2] 喻晓洁,张一清,竺鹏飞.宫颈癌手术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J].中国妇幼保健,2013,26(3):418—420.   [3] 郑岚,刘刚,钟春生,等.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2—微球蛋白三项联检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2 本文由提供,毕业论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013,17(5):377—379.   [4] 靳颖,潘澍潇,陈立辉,等.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进展性卒中关系的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 31(6):302—304.   [5] 朱东,朱强,钟智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1):153—154.   [6] 李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进展性卒中关系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6(2):167—170.   [7] 赵红领,杜秦川.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4(3):278—280.   [8] 沈黎.脑梗死急性期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临床意义[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8(1):19—20,23.   [9] 王伟娜.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1,23(3):48—50.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