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黏液性肿瘤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卵巢黏液肿瘤临床病理诊断特点。

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了40例卵巢黏液肿瘤患者病理资料做回顾性分析。

结果:40例患者中良性肿瘤患者28例,交界肿瘤患者10例,恶性肿瘤患者2例,肿瘤系囊性常为多房,内部是胶冻形状的黏稠物质和淡黄色的黏稠液体。

良性患者表面都较为光滑、壁薄;交界性者表面基本呈现出光滑状态,伴有乳头状多簇增生的区域;恶性患者表面多房且为囊实性

结论: 卵巢黏液肿瘤中,良性肿瘤最为多见,如果表现为交界肿瘤时,医生应多点取材,尽量顾及到肿瘤的各个部位以及不同肉眼所见处的多种取材,最大程度的避免患者在早期出现侵润。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卵巢黏液肿瘤病理诊断; 良性; 恶性; 交界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004—01   卵巢黏液肿瘤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女性卵巢上皮肿瘤,也是卵巢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医学上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种类别,患者肿瘤上皮和宫颈内膜的粘膜非常相似,诊断较为复杂且容易造成误诊漏诊。

我院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了40例卵巢黏液肿瘤患者,为了总结卵巢黏液肿瘤诊断特点,现对其病理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了40例卵巢黏液肿瘤患者,年龄均在20—73岁之间,其中良性患者年龄为20—73岁,交界患者年龄25—49岁,恶性患者一例38岁,一例40岁。

所有患者均在研究报告同意书上签字。

1.2诊断方法:手术标本均采用10%的甲醛溶液固定,进行常规HE染色,由医生在光镜下做出诊断。

参照回允中编撰的《外国病理诊断依据》和阿克曼编写的《外科病理学》作为诊断依据。

2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中,良性肿瘤交界肿瘤以及恶性肿瘤分别为28例,10例和2例。

肿瘤系囊性常为多房,内部是胶冻形状的黏稠物质和淡黄色的黏稠液体。

其中38例良性患者表面都较为光滑、壁薄;10例交界性者表面基本呈现出光滑状态,伴有乳头状多簇增生的区域;2例恶性患者表面多房且为囊实性

实性区和交界者相比明显更为多见,患者有出血甚至坏死现象,部分肿瘤则呈现出一种实性状态,同时其中对掺杂着黏液样的物质。

良性患者上皮呈单层排列,基本由其高柱状上皮构成,细胞边界较为清晰,胞质内伴有黏液,核位于其基底部,小且深染,没有发生核分裂。

交界肿瘤患者者,上皮层次明显增多,可以清晰看到上皮出现成丛或者出芽现象,细胞大都呈非典型性状态,核不规则并出现深染,胞浆内黏液明显减少,和良性肿瘤患者相比,其核分裂现象较为多见。

恶性肿瘤患者除了上皮呈现出非典型性外,还伴有明显的间质浸润表现。

3讨论   现阶段黏液肿瘤占已经占到全部卵巢肿瘤的10%,成为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一个重要病症,其中良性肿瘤占据到绝大多数,大约为全部黏液肿瘤的80%左右,交界肿瘤比恶性肿瘤则相对少见。

本组研究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0例患者中良性肿瘤交界肿瘤以及恶性肿瘤分别为28例,10例和2例,所占比例为70%,20%和10%,可以证明以上结论。

从年龄上来说,患者黏液性的囊腺瘤发生年龄群主要是在20—50 岁,其中良性患者年龄跨度较大,覆盖年龄群较广,本组中良性者为20—73岁,交界性以及浸润性的肿瘤患者年龄25—49岁,恶性患者一例38岁,一例40岁。

根据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和大量医学实践也可以证明,交界肿瘤要和癌少也较为少见,所以如果有疑似交界肿瘤病例时应多取材,以便及时发现微小的浸润病灶。

在大体标本中采用极为细致的肉眼观察是常用的方法,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肉眼可以直接观测到肿瘤属于囊性还是实性、囊内液性质、肿瘤表面状态以及囊内壁是否出现乳头状肿物,而这些观测对象对于帮助以上判断肿瘤良恶性的具有极为有利的说服力。

根据本组研究中可以发现,良性肿瘤患者多表现为囊性,单房或多房性,同时囊内外壁呈现光滑状,不会出现乳头生长,囊内伴有白色黏稠状液体,如果患者为多房性黏液性囊腺瘤则会发现密集分布的微小子房,研究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新鲜标本上的黏稠液呈现出实性状态,质地较为细腻,在临床上容易错认为实性肿瘤而误诊为恶性肿瘤,因而遇到这种情况时医生必须进行仔细观察鉴别。

典型恶性肿瘤患者的切面通常表现为囊实性,同时囊性区房较为密集,实性区则呈现出灰白色质脆,一般来说实性区和小囊腔是能够相间共同出现的,往往会伴有出血坏死,部分患者会出现囊内壁伴乳头增生,并且质脆极易脱落。

患者肿瘤表现为单房性,囊内壁局部出现稍微的增厚,有时还会呈现出粗糙状的天鹅绒样状态,不能明显观测到实质区或乳头增生,此时不能轻易判定,应仔细取材,尤其是发现可疑处应尽可能多的取材,并分析观察是否属于囊腺瘤伴局部恶性变。

本组中就出现了1例误诊,误诊原因就是取材不到位。

同时本组研究中还可以明显观测到交界肿瘤患者一般难以和良恶性肿瘤患者做出明确的区别,此时可以采取组织学辅助进行确诊。

一般来说,通过肉眼就可以轻易实现黏液肿瘤卵巢其他上皮肿瘤的诊断鉴别,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浆液性肿瘤囊含有清亮或淡黄色的液体,以单房为主,囊内壁往往伴有乳头生长;内膜样囊肿多表现为单房性,内部填充的为血性液,囊内壁往往附着凝血斑块。

从组织学来说,良性肿瘤往往被覆单层宫颈管型黏液上皮,有时则表现为肠型黏液上皮,排列较为整齐,细胞没有出现异型性,核不出现分裂象。

恶性肿瘤患者则会明显呈现出细胞增生复层化,通常来说不会低于 3层,细胞排列没有极性,呈现出异型性,核分裂较为常见,腺体可增生则表现为呈筛状结构,伴有乳头状增生患者,可以观测到乳头呈多分支状并且较为细长,部分患者也会出现无髓乳头,假如伴间质浸润,则可以断定为恶性肿瘤

黏液肿瘤的房一般具有较多的微小间隔,因而观测中容易被切面造成浸润的假象所迷惑,而难以和真正的间质浸润进行区分,医生在诊断时应意识到真正的间质浸润一般来说异型上皮应为巢状或小腺泡状,并且较为杂乱地分布在间质内,同时还表现为纤维化及灶性炎细胞浸润,这些临床上较为明显的癌性间质反应。

当前对于卵巢黏液交界肿瘤确诊上仍然缺乏较为有效和确定的方法,不过该病理临床预后较好,手术切除实施的范围较小。

同时其上皮增生一般低于3层,细胞多表现为轻一中度异型,核一般不会出现分裂,往往表现为簇状增生或筛状结构,不过没有出现间质浸润,可以作为和癌症进行鉴别的一个依据。

Hart和Hoerl的研究则对上述观点做了一些补充,认为如果出现无间质浸润时,不典型的上皮细胞增生情况则不低于3层,而如果是伴有腺内上皮桥和筛状结构则可以判断为癌症。

最新版的WHO分类明确指出,如果发现较为复杂的乳头区或者衬恶性外观细胞的腺体呈现出背靠背,中间没有或者出现较少的可辨认的间质时则可以认为是浸润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