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 MC)是指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是一种少见的非炎症性肠病,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本院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3812例电子结肠镜检查中检出MC 59例(检出率1.5%),经停用蒽醌泻药,采用其它方法治疗便秘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9例,其中男22例,女37例,年龄32~70岁(平均57.1岁;60岁以上38例);均有便秘史(病史5个月至13年),42例中长期服用泻药有17例,偶尔服用泻药;合并结直肠腺瘤性息肉12例。

1.2 MC诊断标准 (1)内镜下病变部位的结肠黏膜呈局限或弥漫分布的黑色、棕色或暗灰色,边缘和早期病变为黄色或粉红色,呈虎皮斑纹状、槟榔切面样或斑片状,间以灰白色网条状或槟榔切面样弥漫分布于结直肠黏膜上,部分色素颗粒状,血管网隐没,视野反光减弱,显得暗淡,肠壁软,蠕动尚可;(2)组织学检查固有膜内有大量含黑色素的大单核细胞浸润及黑色素沉着,肠壁其他层次正常。

1.3 治疗方法 59例均予调整生活饮食习惯,合并有腺瘤的12例均在内镜下予电凝电切。其中31例(观察组)停用蒽醌泻药,给予中药(基本方:生白术60g,生白芍30 g,生黄芪20 g,枳实15 g,当归20 g,生地10g,玉竹10 g,生首乌20 g,杏仁6 g,杏香10 g,柴胡10 g,甘草6 g,随证加减),加福松颗粒剂或单独福松颗粒(每次10 g、每日1~2次)治疗;另外28例(对照组)继续服用原来泻药

1.4 疗效评价 所有患者3个月后复查电子肠镜。镜下观察结肠黏膜恢复正常为显效,外观好转为有效,无明显改变为无效。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作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10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83.87%;对照组显效无,有效6例,总有效率21.43%。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Billiard在1825年首选描述了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现象,1857年Virchow将其命名为MC,以前国外报道较多,随着便秘发病率的增加和肠镜诊断水平的提高,MC的发病率在国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肠镜检出率约为2%,老年便秘服用泻药者中的检出率高达44.4%[1]。

3.1 MC与泻剂的关系 1928年Bartle提出了MC的发生与患者服用蒽醌类药物有关,便秘后长期滥用口服泻药是目前多数学者认可的引起MC的主要原因。由于各种刺激因素诱导结肠上皮细胞凋亡,产生的调亡细胞小体和细胞碎片被增多的固有巨噬细胞吞噬,经消化后的残余物移行至黏膜固有层,形成脂褐素或其他色素,随着剂量增加,巨噬细胞不断聚集,最终形成典型的MC[2]。本资料59例便秘患者中42例长期服泻剂,支持上述观点。

3.2 MC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MC好发于中、老年人。张琴等[3]报道,60岁以上占64.6% 。Byers等[4]认为泻药应用只是促使MC发生的诱因,而细胞凋亡在MC中起重要作用,衰老也是引起细胞病变的原因之一。本资料59例便秘患者中60岁以上占64.4%,支持以上观点。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