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侧固定正畸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相关因素Logistic分析及美容修复处

[摘要]目的:探讨唇侧固定正畸矫治牙釉质脱矿的相关影响因素渗透树脂治疗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笔者科室进行唇侧固定正畸矫治的150例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治疗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将其分为脱矿组和未脱矿组,其中脱矿组64例,未脱矿组86例,采用单因素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危险因素

此外,将64例牙釉质脱矿患者随机分为氟化物组(氟化物治疗)与渗透树脂组(渗透树脂治疗),每组3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美容效果。

结果:唇侧固定正畸矫治后男女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年龄≤18岁、治疗时间>16个月、刷牙频率≤3次/d、未使用含氟牙膏、有不良饮食习惯患者脱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年龄>18岁、治疗时间≤16个月、刷牙频率>3次/d、使用含氟牙膏、无不良饮食习惯患者(P16个月、刷牙频率≤3次/d、未使用含氟牙膏及有不良饮食习惯的0R值分别为2.37、3.26、4.35、2.19、2.58,均是牙釉质脱矿发生的危险因素(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唇侧固定正畸矫治牙釉质脱矿;危险因素渗透树脂;临床疗效;美容效果   [中图分类号]R78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8)02—0119—04   唇侧固定正畸矫治是临床上牙颌畸形矫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疗效显著,但同时存在一定的缺陷,矫治器使用时难以拆下,牙面清洁工作实施困难,菌斑容易聚集,引发牙釉质脱矿

固定正畸矫治中,影响牙釉质脱矿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如不注意口腔卫生、食用碳酸饮料及甜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均可增加脱矿发生率。

牙釉质脱矿发生后,可造成患者牙齿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的口腔健康,且影响患者面部美观。

因此,临床上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预防牙釉质脱矿的发生。

为防治牙釉质脱矿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笔者医院进行正畸治疗的150例患者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64例牙釉质脱矿患者随机分为氟化物组(氟化物处理)与渗透树脂组(渗透树脂处理)观察临床疗效和美容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笔者医院进行唇侧固定正畸矫治患者150例,经检查有64例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脱矿率为42.67%,且64例牙釉质脱矿患者中共有205颗牙齿出现牙釉质脱矿,其中上中切牙29颗,上侧切牙39颗,下侧切牙25颗,其他牙位112颗。

脱矿程度:1级128颗,2级68颗,3级9颗(脱矿程度分级:0级为牙釉质表面光滑,未发现病损;1级为牙釉质表面可见轻度白垩色斑点,斑块面积/牙齿面积≤50%;2级为牙釉质表面可见中度白垩色斑点,斑块面积/牙齿面积>50%;3级为牙釉质表面可见重度白垩色斑点,斑块面积几乎接近牙齿面积,且探测松软或出现龋坏);另未发生牙釉质脱矿患者86例。

将64例牙釉质脱矿者随机分为氟化物组和渗透树脂组,各32例。

其中,氟化物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11~28岁,平均(15.6±4.2)岁,治疗时间13~23个月,平均(18.4±3.6)个月;渗透树脂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10~27岁,平均(15.1±4.4)岁,疗程14~24个月,平均(18.9±3.7)个月。

氟化物组与渗透树脂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治疗时均采用相同的矫治器,采用直丝弓矫正技术,带环粘固均为玻璃离子,托槽粘连剂均为京津釉质粘连剂,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治疗前已经有牙釉质脱矿牙釉质钙化不全者,口呼吸习惯者,偏侧咀嚼习惯者,上下牙弓不对称者,伴有未给予治疗的牙龈炎、龋齿、牙周炎等,牙体硬组织异常发育者。

1.4方法   1.4.1牙釉质脱矿诊断方法:牙面检查时,去除牙釉质粘连剂,并采用医用酒精球清洁牙面,于灯下用肉眼查看牙面,若发现棕色、白垩色的斑点或斑块,或是用探针检查发现牙面粗糙、松软、出现小凹坑等可诊断为牙釉质脱矿,详细记录脱矿的牙体部位。

1.4.2可能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收集患者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时间、刷牙频率、牙膏类型、不良饮食习惯等可能影响因素,其中将摄入甜食≥5次/周或饮用碳酸饮料≥5次/周的情况记为有不良饮食习惯。

1.4.3牙釉质脱矿治疗方法:氟化物组:给予氟化物处理,清洁牙面,之后酸蚀、冲洗、吹干、在牙面涂擦一种氟化物渗透树脂组:给予渗透树脂处理,清洁牙面,严格按照渗透树脂说明书进行操作,先酸蚀牙面2min,再清水冲洗30s后吹干,然后爱康干燥剂(德国DMG Icon牙科渗透树脂)干燥30s后吹干,涂擦渗透树脂,处理3min,脱脂棉吸掉多余树脂,并用牙线清理邻面,光照40s,之后再次涂擦渗透树脂,处理1min并光照40s,高度抛光。

1.5观察指标   1.5.1脱矿组与未脱矿组可能影响因素构成比对比。

1.5.2唇侧固定正畸矫治牙釉质脱矿发生的危险因素

1.5.3牙釉质脱矿治疗的临床效果判定:参照《实用口腔科学》评价疗效。

显效:患者牙釉质表面光滑完整,棕色或白垩色斑点或斑块消失;有效:牙面可见少量白垩色,牙釉质表面完整;无效:牙面仍有明显的白垩色,牙齿表面仍粗糙,无光泽,或存在龋洞。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例数×100%。

1.5.4牙釉质脱矿治疗后的美容效果判定:参照《临床综合牙科学》牙齿美观评价标准。

优:牙釉质脱矿牙齿色泽接近自然牙色,且颜色稳定;良:牙釉质脱矿牙齿颜色变浅;中:牙釉质脱矿牙齿颜色有一定改善,但与正常牙齿颜色色差仍较大;差:牙釉质脱矿牙齿颜色几乎无改变。

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可能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两样本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但年龄≤18岁、治疗时间>16个月、刷牙频率≤3次/d、未使用含氟牙膏、有不良饮食习惯患者脱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年龄>18岁、治疗时间≤16个月、刷牙频率>3次/d、使用含氟牙膏、无不良饮食习惯患者(P16个月、刷牙频率≤3次/d、未使用含氟牙膏及有不良饮食习惯均是牙釉质脱矿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说明性别对唇侧固定正畸矫治后发生牙釉质脱矿无明显影响作用;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18岁、治疗时间>16个月、刷牙频率≤3次/d、未使用含氟牙膏及有不良饮食习惯的0R值分别为2.37、3.26、4.35、2.19、2.58,均是导致牙釉质脱矿发生的危险因素(P美学效果。

本研究结果发现,渗透树脂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氟化物组(P。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