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进展、问题与选择

摘要: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无论在人口数量、所辖地域范围,还是在经济发展中,正在日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广东作为经济发达省份,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城乡和谐发展目标,想方设法壮大县域经济将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针对广东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并提出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不平衡性,比较,政策建议   一、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无论在人口数量、所辖地域范围,还是在经济发展中,正在日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广东作为经济发达省份,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城乡和谐发展目标,想方设法壮大县域经济将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结合2004年县(市)统计资料,就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 (一)基本概况   截止到2004年末,广东共有68个县(市),其中县级市20个。

从各县(市)分布看,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10个县,东西两翼22个,粤北地区36个。

2004年底,全省县域总人口为4589.11万人,占全省的59.42%,土地面积占全省的82.50%。

 (二)主要特征 1.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全省68个县(市)创造国内生产总值(GDP)4115.8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2.73%,其中突破100亿元的县(市)15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0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9.0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的县(市)有12个;2004年,县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203.08亿元,占全省的13.38%,其中储蓄存款余额超过50亿元的县(市)有13个,突破100亿元的有3个。

 2.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

县域全省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2004年,县域创造的农业总产值为1788.25亿元,占全省的69.69%。

其中,粮食产量1329.77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84.68%;糖蔗产量811.96万吨,占全省的86.31%;花生产量74万吨,占全省的85.30%。

 3.劳动就业的重要场所。

2004年,县域在岗人员208.41万人,占全省的33%。

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和民营经济的崛起,县域已经成为新增就业人员的主要“蓄水池”,为缓解全省就业压力作出了贡献。

   二、广东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比较 (一)总量差距及其走势   各地区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区域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

无论是按三大区域进行比较,还是各县之间进行对比,发展差距均较为明显。

经济总量上看,三个区域间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2004年,在68个县(市)中,珠江三角洲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占据优势。

10个县(市)的总人口仅占全部县域人口的14.28%,而其GDP却占整个县域的30.48%,接近三分之一,每个县平均GDP达到125.45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占37.5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27%,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均在广东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县域人口占全部县域人口近一半(45%)的东西两翼22个县(市),GDP占不到整个县域的二分之一,为43.60%,地方财政收入仅为整个县域的28.7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31%。

粤北山区36个县(市)的总人口占40.56%,GDP仅为整个县域的25.90%,地方财政收入仅占33.7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34.5%。

   从基本走势来看,区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珠三角优势地位同样很明显。

2004年,该地区县市平均产值为125.5亿元,比上年递增10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19148元,比上年递增12个百分点;东西两翼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县市平均产值达到81.6亿元,比上年增长近1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7733元提高到8663元,增长了12个百分点;而粤北山区经济实力明显偏弱,县域平均产值由2003年的26.6亿元提高到2004年的29.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04年比上年减少了123元。

 (二)结构差距及其特征 2004年全省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26.51:41.00:32.49,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特点。

其中,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比重最高,高于全省县域第二产业比重10.45个百分点,更高于最低的粤北山区16.13个百分点

可见,全省县域第二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差距很明显;而第三产业全省县域分区域差距较小,最高的东西两翼比最低的粤北山区仅多出2个百分点

(三)平均水平差距及其特征   县域经济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也不容乐观。

一是人均水平。

2004年县域人均GDP为896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23440元)低14471元;人均财政收入20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379元)低1170元;人均储蓄存款480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21317元)低16507元。

二是产业结构

在以68个县为总体的GDP中,三次产业结构26.51:41.00:32.49。

全省8.63:50.89:40.48的平均结构水平相比,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高出17.88个百分点,而第二、三产业比重过低,分别低9.89个和7.99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总体产业结构呈现“一高两低”。

县域经济指标在各区域之间比较,差距也很明显。

人均水平看,2004年珠江三角洲县域人均GDP为19148元,东西两翼8663元,粤北5727元;人均财政收入从高到低依次是珠江三角洲551.15元,粤北山区174.07元,东西两翼133.07元,珠江三角洲是东西两翼的4倍多;珠江三角洲县域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最高,达到9144.05元,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水平接近,分别为4071.81元和4083.40元,珠江三角洲是其他两地的2倍多。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