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信息化研究综述

国民经济信息化研究综述

随着以ICT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革命不断发展信息化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信息化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研实力的重要方面。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不断地增加对信息化的投入,希望能够抓住信息化的革命浪潮,实现经济的腾飞。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因为土地、人口、政策的红利,使得经济增长中的众多因素在发展中得到极大的刺激,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原有的诸多红利即将耗尽,如何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实现经济增长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中国必须加大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增强自我研发的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找到我国的比较优势,实现后来居上。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了信息化经济学的发展,阐述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回顾了国内学者对信息化经济增长的二者关系和其他信息化建设上研究,提出在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下加大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作用。  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内涵研究  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一直随着人们对市场和现实环境的认知变化而发生改变,经济学家对经济运行过程的思考在不断深入,从古典西方经济学到包括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等衍生出众多的经济学科目,它们使得整个经济学体系变得更加完整。其中,信息经济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逐渐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重视。  美国和日本两国是较早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信息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弗里兹马克卢普是信息经济学的早起研究者,他1962年发表的一篇专著《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中提到了知识产权问题,1980年,他又将文章扩展,陆续发表《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同时,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马克尤里波拉特完成《信息经济》,对美国的信息经济进行了测算,之后的保罗霍肯在《下一代经济》中又进一步指出本文由收集整理,信息经济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揭示了工业化经济信息化经济转变的历史趋势。  信息化该词其正式出现是在日本,1963年日本学者梅倬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预见到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引起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并将人类社会推入信息化社会。1967年,日本政府的一个经济研究小组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依照工业化概念,正式提出了信息化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下了一个定义:信息化是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由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捉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我国大陆对信息化的定义,一般参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义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对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杨大楷则在《国民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以信息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提高物质、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劳动、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是国民经济更加有效发展的历史进程。金允汶在其文章《国民经济信息化及其阶段划分初探》中更强调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全面性,认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应该体现为信息产业高度发达,社会信息利用非常广泛,科技、知识和信息已成为当代生产力的主要动力,从而形成信息生产力。  二、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增长的二者关系研究  早在2003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就委托林毅夫和董先安等从相对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的相关关系。在他们的研究结果,即论文《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中,他们通过分别介绍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经验与事实,对比我国现有阶段下信息化发展约束条件和比较优势,认为,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化趋势下,一方面,信息化对社会结构稳定诸多方面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信息化赋予了发展巨大的机遇。信息化改变了过去我们所面临的一些约束条件,也就是说在,我国可能在促进技术扩散与应用、组织结构创新等方面,发挥追赶者的后发优势。  同样是信息化经济增长,靖飞和俞立平就在文章《信息化经济增长中国存在生产率悖论吗》抛出这样一个疑问,中国存在信息生产率悖论吗?所谓生产率悖论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查斯曼在调查了292个企业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企业的IT投资和投资回报率(ROI)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198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Solow)将这种现象称为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我们到处都看得见计算机,就是在生产率统计方面却看不见计算机。即虽然企业在IT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然而从生产率的角度看,收效甚微。  在文章中,他们采用状态空间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信息化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变化,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0多年当中,由于生产率悖论信息化经济增长贡献为负,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生产率悖论消失。信息化经济增长贡献总体上小于劳动力和资本,而经济增长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比较显著。而且,他们认为,信息化经济增长贡献包括两个部分首先信息化通过改善传统产业,提高效率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其次信息化派生出一个新兴产业信息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从业人员,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状态空间模型主要反映的前者的贡献,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则反映了两者的综合贡献信息化的地位首先是作为一个产业存在的,其次才是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单纯信息化经济增长贡献可能被高估了。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