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学生,富学生】穷学生和富学生

一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妈妈对我说,孩子回来问:班上有同学背的书包是600块买的,我的书包是多少钱买的?她妈妈一时没想起该怎么说,就回了句:瞎说,哪有600块的书包?我同学的儿子也问过类似的问题:妈妈,我们家是穷还是富啊!我同学说:不算穷也不算富吧。

看来,对中国父母们来说,引导孩子有个正确的金钱观已经成了新课题。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辈们不懂得也不需要研究的领域。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家庭的贫富差距最多不过是12寸彩色电视和12寸黑白电视的差距。

这种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同样影响着正在为找工作发愁的大学毕业生们。

是找一份稳定的、收入不错的但没什么意思的工作,比如考公务员、进央企,还是找一份自己感兴趣、但不稳定、收入也不一定高的工作,一直是给我来信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典型问题。

我突然意识到,之所以有这个问题的产生,部分原因也和贫富差别的产生有关,因为班上的有些同学已经没有经济顾虑地去选择有兴趣工作了,或者干脆选择在家里啃老。

而在我们大学毕业的年代,根本就没有这个选择,甚至根本想像不到还有这个选项。

我以前有个实习生就靠着殷实的家庭背景,先是从上海财经大学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被毕马威录取,为了圆梦新闻理想,大四下学期到FT中文网实习工作一年后发现毕马威工作与自己的兴趣不同突然辞职,去华东大学读了个时装设计学位,拿到文凭后又看到成立时装品牌工作室是非常困难的事。

闲了一段时间后,和朋友合伙创业,不久前告诉我,现在运营得挺不错,也很喜欢这个事业。

在这兜兜转转的过程中,她的父母给了她坚实的经济支持。

与大多数人相比,她当然是幸运儿。

但我的想法是,如果能说服父母为自己“寻找理想”的过程投资,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这其实与大量的创业者公司四处说服投资人为自己的公司投资道理是一样的。

当然,既然是“融资”,就要有偿还的条款,就算父母还不适应跟孩子建立商业契约,你也要清楚,拿人家的手软。

其实不要回报的父母才是最需要警惕的,也许他们其实是希望控制你的整个生活。

对“融不到资”的大学毕业生,我的建议还是怀揣着理想兴趣,先去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

其实对大学生来说,最缺的不是专业技能,而是社会经验。

先找到一个能容纳自己当社会的螺丝钉的角落,静下心来,揣磨这个社会的运作规律,同时,慢慢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点,以及占领这个兴趣点所需要的知识结构。

在如今这个资讯四通发达的时间点上,我不觉得非得去大学才能学到知识。

公交车上,办公桌上,卫生间里,都可以学习。

用《士兵突击》中的话说,只要“不抛弃,不放弃”,理想兴趣是不会随着你找了什么工作而消失的。

对于找不到高薪水工作毕业生,我的建议是卧薪尝胆,要求免费实习

实习是接触社会的一个途径,也是另一种学习的方式。

但是如果在大城市,这意味着每个月至少需要1000元的生活费支出,而且是在吃住条件相当艰苦的条件下。

对于没有思想准备经历这段阵痛期的年轻人,我不建议这么做。

但对于能够战胜这个困难时期的年轻人来说,这个社会将张开双臂欢迎你。

责编/马琳)。

1 次访问